良醫

失智不失愛 耐心關懷陪帕友走完黃昏路

(吉隆坡訊)照顧失智症(dementia)及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患者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事,以前者為例,患者除了會有一系列症狀如無法自理、情緒失控、脾氣變得反覆無常、描述障礙及驟然失去本來的語言能力之外,嚴重時甚至會上演暴力行為。

Advertisement

腦神經內科顧問陳偉陽醫生(Tan Wee Yong)提到,從過去的病例中,患者的家屬及照護者經常申訴的,就是為何患者的情緒會變得如此糟糕,以前也沒這麼難相處,為何現在會變得如此野蠻,如此失控呢?其實這都是源自他們的失智症,並非他們性格突然大變所造成。

“以失智症為例,患者年齡普遍介於60歲以上,最常見是70至80歲。秉持‘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傳統美好觀念,照護者特別是家人更應該以包容心去看待及接受,與醫生一起配合來幫助他們勇敢走完人生的黃昏時刻。”

ADVERTISEMENT

適時聆聽病患心聲

他指出,失智症其中一大病症就是情緒失控,失去聽力或開始聽不清楚會造成他們的心情越來越煩躁,間接造成情緒失控,因此一些輔助儀器如助聽器、柔和的音樂等,甚至是藥物如鎮定劑都能幫助他們減輕失控症狀,當然家人的關懷永遠是最佳的“良藥”,唯有愛心可以“化險為夷”。

“隨着醫學技術的發展,如今在市面上有越來越多輔助儀器的出現,目的是幫助患者、家人及照護者可以坦然面對失智症所帶來的影響,因此我會建議他們在複診時與醫生商量,尋找適合的輔助儀器,一來可以為患者帶來幫助,二來不必買錯儀器。”

他表示,由於一些失智症的患者可能會突然出現暴力行徑,因此醫生斟酌情況後,在必要時為他們開輕微鎮定劑,不過前提是他們必須諮詢相關醫生,包括腦神經內科、老人醫學科或精神科醫生,唯有上述醫生才能開這類處方,當然醫生會視情況來決定藥物劑量,或者是其他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情緒失控是失智症的一部分,而暴力則是源於情緒失控所帶來的後果,家人及照護者必須牢記,暴力並非他們的本意,而是屬於病症所衍生出的行徑。”

對於那些照顧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家人或照護者,他會建議照護者必須要有足夠耐性,也要適時聆聽病患的心聲,尤其是年長者對此症並不了解,往往把症狀誤解為老人病,比如把手抖誤以為是手腳麻痺等,殊不知其實只要按時吃藥,是可以做到控制帕金森氏症。

“以目前醫學,儘管仍沒有藥物可完全治癒此症,但及早發現卻可通過藥物來減緩症狀,同時幫助家人或照護者更好去照顧患者,因此,越早發現對病情有莫大幫助。”

他說,以吉隆坡中央醫院腦神經內科部為例,每天門診10名病患中就有2人是帕金森氏症患者,各族皆有。以往的病患以年長者居多,如今的患者卻有出現年輕化的趨勢,一般上患者會先諮詢內科醫生,若是年長者則會諮詢老人醫學科,最後轉介至腦神經科。

家人發現帶求診 失智者不會自覺

他強調,有精神病的人不會說自己有病,這點與失智症患者也有相同之處,因為真正有失智症的患者,通常不會自動諮詢醫生,而是家人發現他們在生活上開始出現不對勁,比如情緒失控,或者是經常忘東忘西,比如本來是家庭主婦的媽媽突然忘了如何煮菜,當家人帶他們掛診時,他們甚至會質疑醫生的診斷。

“很多被家人帶來見醫生的患者起初也是以為自己上了年紀,所以感覺比較差了些,或者記憶比較模糊,不過在經過醫生檢驗後證實是患有失智症。”

至於那些“毛遂自薦”申訴自己有失智症的患者,他要清楚說明,失智症是一種不自覺的病症,倘若會自覺到來見醫生,通常都不會是失智症患者,很大可能是那些對自己要求過高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失智症的患者走路並不會有問題,如東歪西倒,但帕金森氏症的患者則會有這方面困擾,這也是兩者之間的差異,不過若一名失智症患者同時也有帕金森氏症,那就會出現走路失衡。”

創意點子 輕鬆應對患者怪癖

照顧好有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患者除了要有愛心之外,另一種不可或缺的就是創意。要知道,每一名患者都有本身的屬性,或者簡單而言就是有一個或以上的怪癖,倘若能掌握好應對措施,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我有一個案,女患者年齡接近80餘歲,她的怪癖就是不願洗澡,不管丈夫或孩子如何懇請,她就是不願去沖涼,於是丈夫想出一個好點子,那就是告訴妻子明天是她生日,如果她願意去洗澡就可以換上新衣,就這樣有失智症的妻子為了穿上新衣服就乖乖去洗澡了。”

根據丈夫告知,其實壓根兒沒有新衣這回事,他只是準備了一個精美的盒子,然後把妻子向來穿的衣服好好鋪排在盒子內,讓妻子有收到禮物的雀躍心情,從而讓她自願去洗澡,只為了想穿上“新衣服”。

這是一個典型無須用藥物,無須用上任何治療就能幫助患者,改善生活上的怪癖的真實個案,從這起個案也證明了創意也是照護者及家人不可缺乏的關鍵要點。

 

 

 

【請問醫生Q & A】

Q1:在失智症患者的日常照顧方面,有哪些應注意的事項呢?

A1:針對失智症患者在日常的照顧,我會提出6大要點,分別是保持學習精神、控制好慢性疾病的危害、在日常飲食中攝取所需營養、適度運動及安排活動、充足睡眠及減少生活無謂壓力,並保持居住場所干淨及明亮。

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每一名年長者包括失智症患者都應該持續保持學習熱誠,通過學習新技能及享受特殊嗜好的樂趣,如下棋、種花等,避免讓自己陷入孤獨中,而控制好慢性疾病的危害就相等於遠離失智症風險。

在日常飲食中對糖、鹽、澱粉、脂肪的攝取要特別留意,特別是嚴謹避免高糖分或高熱量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與高纖維食物,以及多攝取水分。此外,適度的運動及健康的活動也非常重要,亦不可忽略保持充足睡眠及避免不必要的壓力,最後是確保居住的場所是乾淨及明亮,讓心情保持愉悅,這樣對病情也有所幫助。

 

Q2:若覺得自己有失智的症狀,該怎辦呢?

A2:如果會自覺有失智症,那通常就不會有失智症,以過去的病例來看,患者都是被家人帶來看醫生後才發現有失智症,甚至他們也不覺得自己有問題。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