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喜歡同時做多樣事情 神經衰弱引發情緒病

(香港訊)時常聽到有人形容自己神經衰弱,容易擔心和緊張,難以承受壓力,甚至要長期服食鎮靜劑。精神科醫生麥永接指出,神經衰弱可引致一系列健康問題,例如肌肉繃緊、頭暈頭痛、失眠,脾氣亦變得暴躁,而這些問題在休息或紓緩後仍無法處理,並持續三個月以上,便是神經衰弱。

Advertisement

至於需不需要看醫生,他說,如果症狀只維持短時間,例如幾天,或隨著壓力獲得處理後而消失,未有影響日常生活,其實可以放心,未必需要見醫生。不過,如果問題持續一段時間,如焦慮或抑鬱情緒維持超過兩星期,影響日常生活,例如無法上課、工作及不願跟朋友接觸等,甚至出現負面思想,又或出現頭痛、肌肉繃緊等症狀,對個人造成困擾時,便要盡早看醫生。

單靠運動 不能減壓

ADVERTISEMENT

“坊間有一些自我測試,市民可以參考一下,如測試結果的分數高而自己又覺得確實有點問題,應該找醫生及早治療。”

家庭醫生鄭志文補充,這些自我測試雖然有用,但也要懂得使用;正如探熱針可量度體溫,但很多情況下體溫過高也不一定等於發燒,可能是剛剛吃過熱食或做完運動;做測試時亦要看清楚內容,有些測試問題是神經衰弱症狀須持續兩星期以上,但病人根本沒看清楚條件,主觀地以為出現過一次症狀也屬於有問題,會降低測試的準確度。當然,最重要是選擇一些可靠的測試,不要隨便在網上胡亂搜尋。

神經衰弱患者可否通過運動,釋放多些安多酚減輕病症?麥永接解說,運動可以釋放安多酚,有助改善睡眠質素。但如果壓力或情緒影響到腦內傳遞物質分泌,單靠運動難以發揮作用,可能需要藥物才能處理。

“運動只是其中一個減壓方法,然而神經衰弱其中一個症狀是身心太過疲倦而無法做運動,這時就不要過於催逼自己或怪責自己,以免增加壓力。”

他提到,隨著精神科的診斷趨於精細,以往統稱為神經衰弱,現在已細分為焦慮症、抑鬱症等情緒病,因為現在有更多了解和研究,發現神經衰弱其實是情緒病,而症狀亦很類似,如焦慮症的緊張及肌肉繃緊,抑鬱症的不開心、無神無氣、精神不振、疲倦、思想負面等。

“其實病人不須介意是神經衰弱抑或是焦慮症、抑鬱症等病名,現時按症狀細分為不同的情緒病,以便針對治療。”

鄭志文補充,西方醫學講求實證醫學,界定病症時愈清晰愈好。精神科對各種情緒病有不同的診斷準則及治療指引,不會因為病名改變而代表病情變差。

工作壓力大  會導致神經衰弱?

麥永接說明,視乎情況而定,若長期加班便要小心,要多留意自己的壓力及情緒狀態,如發現肌肉繃緊、頭暈頭痛或疲累等症狀有系統地出現,舉例星期一至五狀態較差,星期六好一點,但到星期日症狀又出現,可能是壓力變得嚴重,自己無法處理,應盡早向醫生求助。

做好時間控制

“壓力大並不一定會導致神經衰弱,舉例說有些人日以繼夜打機,壓力應該相當大,但他們又無事,因為他們只當作是遊戲消遣。因此如何解讀壓力也很重要,過分擔心便輸了,而好好計劃時間,有足夠的休息,有助減排壓力。”

他說,對於情緒或精神疾病,例如抑鬱、焦慮及驚恐症等,預防十分重要。簡單來說,可以用健康生活模式作整體預防。我經常推介病人要做好時間控制,例如沒時間並不代表一個人很忙碌,而是他將時間花在一些無謂的事物上,例如打機、沉迷不同嗜好,將工作拖到死線才做,令自己增加壓力、過分疲勞及休息不足。

“另外,很多人喜歡同時做多樣事情,如邊吃飯邊玩電話,亦會對精神造成壓力。我建議大家嘗試做好時間管理,從而預防精神及情緒疾病。”

根據病情 選擇治療方案

神經衰弱這病症在過去經常聽聞,近年卻少了報道,原因並非患病的人數減少,而是被分類更仔細的情緒病所取代。麥永接表示,神經衰弱是較舊的醫學名詞,美國最新的診斷手冊已經刪除此病名,並按症狀及情況分為不同的情緒病,以便針對治療。

麥永接說,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盛行以鎮靜劑治療神經衰弱,本來療效不俗;但後期發現有上癮問題,而且治標不治本,現時已改為使用針對的藥物及心理輔導。有患者擔心神經衰弱或情緒病會惡化成為思覺失調。

他強調,後者是因為思想及感覺上與現實世界脫離,而神經衰弱或情緒病的病因跟患者的現實生活有一定關連,所以兩者完全不同,並不會由神經衰弱演變成思覺失調。至於治療方案,現在會根據病情的輕重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

輕微:運動、深呼吸、改變思維

可嘗試透過運動促進安多酚分泌,學習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改變思維亦很重要,正面及多角度的思維能避免鑽牛角尖,學習管理壓力,同時要有充足睡眠。

中度:跟醫生“處方”做運動

找家庭醫生初步診斷,家庭醫生可給予更多實際建議,運動方面亦會按病人情況開出“處方”,例如做哪種運動、如何做及做運動的規律等。如未有改善,就會轉介精神科醫生處理。

嚴重:服藥、接受心理輔導

精神科醫生會為病人精確診斷,確診屬於哪類情緒病再對症下藥。如屬於生理問題會處方情緒藥物,病人要有心理準備,治療效果在起初兩星期不明顯,反而又暈又嘔等藥物副作用會首先出現,感覺較辛苦,但實際療效會慢慢變得顯著;如屬心理問題,則配合心理輔導。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