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初老族 養生防病有一套50歲後顧好身心靈

老人,再也不一定是老態龍鍾、周身病痛的形象,

尤其是初老(Young old)一族。

Advertisement

Young old泛指50至70歲之間、身心狀態依然良好的一群,怎樣為踏入老年做好準備呢?

(香港訊)初老要好好實踐7個防老養生法則,只要作出小改變,就能大大改善或延緩各種老人病的出現!

初老階段為何重要呢?養和醫院老人科梁萬福醫生指出,只要在50至70歲照顧好自身健康狀況,已可以減少20年後出現各種老人病的機會。

“踏入初老最理想是做到‘有病醫治,無病預防’,尤其是常見的老人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退化性關節炎等,成因大多源於家族遺傳、機能退化和不良生活模式等。”

ADVERTISEMENT

梁萬福表示,遺傳因素未必可改變,但可逐步改變或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和習慣,實踐初老的防老養生法則,為踏入老年做好準備!

良好飲食生活習慣

擊退三高心血管病

“年紀大,機器壞”,各式各樣的身體毛病接踵而來,怎辦?

梁萬福表示,城市人常見的“都市病”(lifestyle diseases),大多是由不良的生活模式或習慣所引致,例如飲食不均衡、吸煙、酗酒、運動不足、作息不定時等,都是增加患上慢性病的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毛病,還有糖尿病、中央肥胖,甚至中風等。

“其實40歲後已要開始注意自己有否‘三高’——即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糖,因為‘三高’和體重超標都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故此必須定期檢查,及早掌握身體的基本狀況。”

他分享曾有一位從事中港運輸工作、患有糖尿病的個案,但由於工作關係他並沒有節制飲食,加上作息不定時,結果50多歲便確診冠心病並多次復發,心血管問題愈趨嚴重。要預防都市病,首要是養成良好的生活模式,而非身體出現警號後才臨急抱佛腳。

更年期後骨質疏鬆

運動增肌強化關節

開始腰痠背痛、膝頭痛,莫非是身體老化的先兆?梁醫生指出,關節積年累月的勞損,若加上肥胖等問題,都會導致年長人士容易出現關節退化等毛病。而女性在更年期後,由於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骼含鈣量急跌,特別容易出現骨質疏鬆症。

“人到中年,一旦跌倒或拉傷,更會導致骨折或韌帶受傷,後果可大可小!”

梁醫生指出,不論男女,尤其下肢關節,當發現身體肌肉流失或運動能力下降,便有可能是關節退化的警號,應如何預防呢?

“在關節退化加劇前,除了要進行提升心肺功能的帶氧運動、吸收充足的鈣質和維他命D外,亦應透過針對不同肌群的負重訓練來增加肌肉質量、強化關節,游泳是理想的訓練項目之一。”

他提醒,即使一直有運動習慣的初老族,也不能忽略運動前做足熱身這環節,有助減少受傷和運動創傷所帶來的後遺症,又提醒Young old一族切勿因擔心關節勞損或骨折而放棄運動。

善用時間培養興趣

逐步適應角色轉變

踏入初老,無論在家庭或工作層面都要面對角色的轉變。

“不少50、60歲人士都開始面對退休問題,

要從以往的事業崗位退下來,

生活節奏、經濟等都要重新調整;

家庭方面子女已長大,可能離家中往外闖,

衍生了不少處於‘空巢期’的父母,

讓不少習慣兒女圍繞的初老族感到寂寞、難以適應。”

梁萬福鼓勵初老族們要善用時間,及早培養自己的興趣、保持社交圈子、維持一定的活動量,而非過於依賴子女,為完全退休做好準備。

他笑言,退休也無須“一刀切”,可以在初老這階段因應個人能力和需要,逐漸改變工作模式,例如由全職工作改為半職或兼職;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士則可考慮選擇非/輕體力勞動的工作,甚至做義工服務等,都可以讓自己慢慢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和步伐。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視60或65歲為退休限期,但今時今日年齡跟退休已沒有必然關係,即使已達退休年齡,不少長者的體力及精神狀態仍然良好,做到退而不休!”

瞭解知障症

病向淺中醫

很多人都會擔心患上認知障礙症,這種由大腦神經細胞病變而引致大腦功能衰退的疾病,除了成因未明或跟遺傳因素有關的阿茲海默症外,還有因多次輕微中風令腦部受損、腦積水、腦部感染等引發的認知障礙症,大多出現於70歲以上的長者。

病向淺中醫

不過,梁醫生提醒,切勿“自己嚇自己”。

“曾經有一名60多歲的病人,本身是公司老闆,頭腦靈活,卻不知為何在短時間內記憶力突然衰退、思考能力下降,初期家人懷疑他患上認知障礙症。但經磁力共振等檢查後,發現病人是因自身免疫力問題引發腦炎,影響記憶力,而非患上認知障礙症,服藥治療後已告痊癒。”

他強調,初老也要對認知障礙症或各種老人科疾病等有更多的了解,病向淺中醫方為良策。

慬多一点

梁萬福建議,Young old可以實踐7個防老養生法則:

1.定期監察個人體重、血壓、膽固醇及血糖水平,預防“三高”。

2.保持均衡飲食習慣,多吃蔬果、全穀物、瘦肉、魚和豆類。

3.每天作適量運動,有 助維持心血管、肌肉力量、關節健康。

4.避免吸煙及飲酒,以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5.培養興趣,適應家庭及工作角色的轉變。

6.實行退而不休,保持社交和活動量。

7.定期體檢,病向淺中醫。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