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中國百萬年輕人 在線求她教做事

文:阿瑞(转载自《新周刊》)

如何坐公交车、如何坐地铁、如何去吃海底捞、如何一个人去医院看病……因为“科普”一些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常识,让中国抖音博主@打工仔小张一个月内涨粉百万。

Advertisement

@打工仔小张的走红,不仅暴露了中国年轻人的知识盲区,也让大家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

“打工仔小张”名叫张梦真,拍摄了“如何如何”系列视频后意外爆红。

 

“如何坐高铁”视频截图。

ADVERTISEMENT

2023年了,教人如何坐高铁、地铁、飞机,居然能涨粉近百万?

你没看错,近期中国有一位名叫@打工仔小张的抖音创作者,就因为这个爆红了。

一切生活常识都可以成为她“如何如何”系列视频的内容,除了如何乘坐公共交通,还包括如何去医院看病、如何办银行卡、如何办护照等非常实用的经验。

对此,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惊讶:“这不是常识吗,也需要教?”

生活必修课 学校没教

但在这些视频底下,聚集了许多认真“听课”的年轻人,评论里不乏支持的声音:“大学生很需要这些。”“没出过县的高中生真的需要这种科普。”

当人们问出“这也要教”,或许更该问的是:一部分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怎么就成了另一部分人需要学习的“知识”?

关于学习生活常识的话题,其实并不是第一次火了。

去年,就有一个微博话题“#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上了热搜,获得了超5亿次阅读数。

原本埋头勤恳听课、做题、考试的大学生,毕了业才突然发现,有太多事情学校没有教。

他们初次步入职场,很快被生活中琐碎的事务弄得晕头转向:

“签劳动合同有哪些注意事项?”

“第一次租房,怎么找房子?”

“五险一金是什么?怎么办社保卡?”

最多只去过医院做体检的他们,第一次遇到生病需要独自去医院的情况,更是崩溃:就医的流程是什么?医保要怎么报销?

@打工仔小张 的视频会火,正是因为她给这些茫然的年轻人补上了一堂生活常识课。

不懂常识,实在不怪这些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有网友抱怨道:“在学校时是孩子,毕了业好像就得立刻变成大人。”这中间的确缺乏一些过渡。

处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无须了解五险一金或是看病之类的常识,往往到了要用的时候一头雾水,才开始着急忙慌地找课补。社会的复杂程度,自然超过他们的想像。

就医流程对没经验的人而言还是挺复杂的。

社会新鲜人 懵懂挂号看病

安娜是去年夏天毕业并开始工作的。当收到办理社保卡的通知后,她在网络上搜索才知道:“原来社保就是‘五险’,其中包括医保。社保卡就相当于医保卡,就医可以刷里面的钱。”

尽管公司给了办理指引文档,但她还是不小心踩了坑:“领卡方式我选了付费邮寄,后来发现还是需要跑到银行网点去激活,那我应该选在网点自取才对,还能省下18元邮费。”

后来她独自去医院看病,想刷医保卡付款,询问得知自己挂号时不慎选择了自费,只能重新开单换成医保,并且还要提前在网络上选择这家医院作为自己的定点医院。

一通操作下来,安娜还是自费了五百多块,付第二笔钱时才成功刷上了医保卡。

没有人会提前告知这些细节,虽然不影响办事的成功与否,但碰上了确实有些烦心。

更何况,还有很多社恐青年,是连问也不好意思问的。于是,他们只好苦苦修炼搜索技能,在社交网络上寻找经验帖。

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得到好的解答。一些问题太过个性化、不同地区的办事流程可能不一样、搜索引擎给出的答案太笼统,都会影响他们“自学”的效果。

而且,有些生活问题毕竟还是太复杂了。就比如,有网民称自己在广州生活了6年,都没搞懂广州地铁3号线的分支要怎么坐,常常坐错,急需教程。

某问答平台上,不乏“如何坐公交车”这样的提问。

中国不少来自小地方的网民分享了他们窘迫的“第一次”。

社會大學很複雜 要靠自己摸索

说到底,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总是更加强调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生活技能。考试有标准答案,生活却没有。

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再没有老师和家长帮忙办事,发现一切都需要自己摸索,自然会不适应,希望能有一门课提前教教他们。

“打工仔小张”名叫张梦真,拍摄了“如何如何”系列视频后意外爆红。

不过学校到底要不要专开一门生活常识课,也有人持不同意见。

“租房、办银行卡、社保规则,等等,有的每个地方政策不一样,有的变化非常快,学校不可能什么都教你。社会也是一所大学,年轻人需要尽快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

安娜也是社恐人士,但一定程度上“摸爬滚打”的经验让她知道,遇到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大胆找人问。

“放平心态,别怕丢人,如果不好意思,我就心中默念‘他们又不认识我,不会在意的’。”

大学生真的很需要这门课#话题下被疯转的一张截图。

這門課

不只年輕人需要補

有网民说,当她刷到@打工仔小张的相关视频时,也惊讶于“这也要教”,然后点开评论区,发现自己的想法无异于“何不食肉糜”。

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而言,地铁、飞机、海底捞、麦当劳都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但那些出身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人,却会对它们一概感到陌生。

2019年,中国经济学家李迅雷就曾指出,“中国还有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航旅纵横的大数据也显示,剔除同一旅客多次乘机的情况,2016至2020年约有3.4亿名旅客乘坐过飞机。

考虑到该时段外还有数据未纳入统计,或许“10亿人”说得多了些,但要说大部分人没坐过飞机并不夸张。

至于地铁,截至2022年年底,全中国也只有53个城市开通了运营,其中大部分还是省会城市。有的人第一次来大城市不会坐地铁,真不奇怪,不少来自小地方的网民也分享了他们窘迫的“第一次”。

但最起码,年轻人有信息检索能力,而更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些无法在互联网上发声的老年人。

追不上時代腳步 老年人好無助

近日,又有一则短视频获得了廿多万赞,视频记录的是一名女孩带父亲第一次坐地铁的情形。父亲“不会用导航,也没坐过地铁,生怕自己在地铁站走丢”的模样,触动了很多人。

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如果没有子女的帮助,年纪大的人要如何学习不断变化的“生活常识”?

对社恐年轻人友好的手机点餐,却是令一些老年人无助的难题。

一名常去快餐厅吃早餐的年轻人称,自己看到过很多中老年人呆呆地站在点餐口,服务员因忙于配餐无暇理会他们。“而且他们也不知道怎么点餐,只会说‘来个鸡腿’‘来个汉堡’。”

一些老人教育程度不高,更会遇到困难。有个女子分享她在机场遇到过一位阿姨,因为不识字,不知道登机处要怎么走。

其实社会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中老年人,他们也许大半辈子没出过远门,或是还不适应数码化的新生活方式,而他们甚至可能接触不到那些常识视频。

当生活越来越便捷,年轻人尚且跑一跑才能跟得上脚步,老人更需要有人教教他们、带带他们、等等他们。

因为今天的他们,也是未来的我们。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