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月前曾發表題為《政客顧選票 商人顧鈔票 》一文,針對美國提出成立全球晶片聯盟之議深表遺憾。表面上,美國是為了全球晶片供應鏈尋求突破,實際上是企圖將韓國、日本、台灣先進晶片制造科技搬到美國生產。此舉除了為本國的產業提供資訊,協助美國晶片製造商提高競爭力之外, 也為“抗中聯盟”鋪路。筆者當時就非常清楚的表示,這種“一大碗搬走”的企圖不易成功,因為商業考量和政治立場不易協調。
美國先是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與台日韓籌組“晶片四方聯盟”(Chip 4),然而計畫迄今1年不見任何進展,其中擔憂除了中國的反應外,也包括日韓間的緊繃關係及對台灣加入政府級別論壇的躊躇。
中國警告美國勿透過Chip 4“損害且割裂”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穩定,並指“歧視排他”可能會加劇供應鏈問題。而中國占全球IT產能40%的比重,仍為關鍵零組件及原物料的重要供應商,來自中方的反彈也讓製造商感到焦慮不安。
台日韓各有顧慮
在中國問題上,韓國相對美國、日本更加有所顧忌,擔心朝鮮與中國的緊密關聯等等,而美國也無法指望台灣自我監管對中國的貿易,許多晶片生產所需的原物料來自中國,佔全球三至四成的市場,這也是為什麼讓台灣和韓國與美國步調一致的想法難以如願以償。
各國的憂慮都有所不同,聯盟潛在成員普遍擔憂與中國“脫鉤”影響產業供應鏈。
結果適得其反
三星已向韓國政府就加入“晶片四方聯盟”表達擔憂,籲政府先就此事尋求中國的理解,再與美國談判。三星尤其擔心會被迫與其他聯盟成員的競爭對手分享技術,阻礙公平競爭。更有韓國代表擔心美國或暗中利用聯盟,讓自家晶片企業獲得優勢。
日韓之間緊張關係也使這聯盟前景黯淡。早在2019年,日本因應韓國裁決二戰強徵勞工索償案展開報復,對韓國半導體產業實施化學產品出口限制,至今仍未解除。
美國要求韓國盡快回覆,韓方則表示將權衡利弊之後才做出決定。供應鏈動盪引發的影響巨大,韓方將以穩定供應鏈為宗旨,討論和制定最佳方案。美國希望築起將中國排除在外的“晶片壁壘”。日本與台灣對於美國這一提議態度較積極,韓國則十分為難。韓國作為擁有開放型市場體系的國家,很難加入具有排斥特定國家性質的協商機制。
他們認為這項政策在立法上有個好的開始,但全面落實還有許多挑戰有待克服,因為以投入資金與政府補貼的力度來看,相較於中國仍相形見絀, 仍不足以在與中國競爭中維持美國的技術領先優勢。因此,要讓台灣和韓國與美國同步調的想法是荒謬的。
美國私心如此之重,將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丘光憲)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