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還原憲狀】美國製造業逐漸衰落

過去幾十年來,美國製造業曾經在全球遙遙領先,尤其是在電子、航空和汽車產業方面,無可匹敵。當時,美國人普遍認為,只有美國能夠掌控這些產業的領導地位。筆者當年在美國求學,就認為要追上美國的製造業只是夢想。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優勢逐漸被削弱,尤其是在面對中國的快速崛起時,美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Advertisement

美失去主導地位

在1970年代,美國政府開始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尤其是紡織業的外移。當時,美國政府認為這類低技術、高勞力的產業可以轉移到成本較低的亞洲國家,而美國應專注於發展高科技產業。這一策略在短期內取得了成效,科技產品的價格上漲,競爭力也有所提升。然而,隨着全球化的加速,這些製造業逐漸離開美國,造成了長期性的結構性問題。

2004年美國的製造業為中國的兩倍,2024年中國已迎頭趕上,目前已經是美國的兩倍。可想而知,這些數據讓美國非常擔憂。

尤其是在三大核心產業——半導體、汽車和航空業——美國的競爭力受到了嚴峻挑戰。以半導體為例,隨着全球化,許多美國企業選擇將生產基地轉移到亞洲,特別是台灣和韓國,這使得美國逐漸失去主導地位。

ADVERTISEMENT

在汽車產業方面,全球市場需求逐漸改變,消費者更青睞日本製造的四缸小型車,特別是豐田和本田以更高效的生產方式、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產品質量,迅速崛起,蠶食了美國汽車製造商的市場份額。再加上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消費者對省油小型車的需求增加,而美國汽車製造商未能迅速適應這一變化,進一步流失市場。

在航空業方面,美國的波音公司是這一領域的代表,但受全球疫情影響,航空業運營成本急劇上升,旅遊限制和乘客數量的大幅下降,讓波音和其他航空公司面臨嚴峻的經營壓力。加上燃油價格上漲、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的中斷,也使得美國航空公司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波音公司的自我管理失誤更是讓其在與歐洲空中巴士的競爭中,陷入了被動。

美國曾經是全球製造業的龍頭,其工業產值一度接近全球的一半。然而,隨着中國在2010年左右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國,美國的工業地位逐漸下滑。尤其是像波音和英特爾這些曾經的美國工業巨頭,業績大幅下滑,近期股價持續走低,這些跡象是否意味着美國工業真的走向了衰退,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儘管如此,美國仍然試圖通過各種政策措施來重振其工業實力,尤其是試圖縮小與中國的差距。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並非易事。首先,美國和中國在人才資源上的巨大差距是美國難以克服的一大障礙。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倍,而每年畢業的理工科學生數量則是美國的13倍。這意味着中國擁有更多的科研人才來推動其製造業的發展,而美國的年輕人則更傾向於進入報酬較高的金融行業,這進一步削弱了美國在高科技產業中的競爭力。

須進行全面改革

此外,美國對外國人才的依賴也逐漸成為一個問題。隨着地緣政治的變化和反移民情緒的高漲,許多優秀的外國學生無法順利獲得美國的簽證,進一步限制了美國科技和製造業的發展。即使美國政府通過了各種法案來推動工業復興,但這些措施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投資和政策協調,而美國的總統任期只有短短4到8年,這使得政府難以在短期內徹底改變現狀。

總結來說,美國工業是否真的已經日落西山,還有待觀察。雖然美國面臨着許多挑戰,但其經濟基礎和創新能力仍然具有相當的潛力。然而,要想真正重振製造業,縮小與中國的差距,美國需要在制度環境、人才培育、移民政策、職場文化等多方面進行全面的改革。這些都是極為複雜的問題,無法僅靠幾個法案或資金投入來解決。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丘光憲)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