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還原憲狀】美國利益極大化

全球化是過去二、三十年響徹雲霄的口號,全球化的強力推手是美國,好笑的是,近年來出現的逆全球化(又稱在地化)也恰恰是美國在主導。

什麼是全球化?

Advertisement

全球化概念最初只是在經濟層面,慢慢才擴展至文化、社會、環境等多元領域,它是一種基於比較利益算計而來的運營模式,計算方式也根據時空轉變,所以不僅大企業在講全球化,政府基於國家利益也在推動全球化,而最佳的例子就是美國。

美國優先是毒藥

奉行資本主義而崇尚自由貿易的美國推動全球化想當然爾,但當美國政客為了選票利益打出“美國優先”的競選策略時,就猶如刮了全球化一巴掌。特別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更是靠著“美國優先”的競選策略贏得選票,接任的拜登更是青出於藍,號令盟國制華抗俄,加上適逢冠病疫情,供應鏈中斷,把全球化與自由貿易打得七零八落。

美中的競爭、對抗,從軍事到貿易到現在科技,逐年升溫。美國為了提高戰力,拉幫結派,歐洲盟國特別是英國一路來向美國靠攏,還有東亞的日本台灣更是美國牽制中國的棋子,美國近幾年對中國的科技制裁,尤其是去年通過的晶片法案,對全球化給科技貿易帶來的經濟效益構成更大的擾亂作用。

ADVERTISEMENT

美國試圖透過技術出口限制來對抗競爭對手中國,旨在阻止中國在尖端領域取得進步,甚至迫使中國降低其技術能力,但效果不彰,畢竟在高科技產業領域上,全球化才符合經濟效益。

就以電腦、手機為例,美國固然以創新創意領先,但產業鏈卻大多集中在東亞,即技術上游在日本、中間的零組件在韓國與台灣、中國在下游做組裝,雖然中國近年已開始在AI智能領域上急起直追,但顯然還不夠成熟,逆全球化的產業模式更不符合現實的需求。

美國經濟持續衰退

除了技術出口限制,中美也可能啟動新一輪貿易磋商,如果磋商失敗,美國或展開新關稅的新貿易調查。中美兩國曾在2020年初簽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美官員指中國未能履行協議中的承諾,即在2020年和2021年額外購買2000億美元美國商品和服務,這也導致美國對華商品貿易逆差一再上漲。

過去,市場普遍認為美中貿易戰,中國出口會大受影響,但實際上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是歐洲,佔整體出口20%,美國只有18%。同時又因為許多產品還是以中國為主要產地。

從數字來看,美國只占中國大陸整體出口的18%,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是歐洲,占了整體出口的兩成。同時,雖然直接對美國出口受阻,但由於許多產品還是以中國大陸為主要產地,若只是美國制裁,對中國影響不大。再說,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包羅萬象,從手機電腦到衣服鞋子,甚至玩具,超過80%來自中國,所以過去才會有“中國是世界工廠”的說法。如果美國要課更多關稅,消費者別無選擇也只能埋單。

可以預知的是,美國在自身利益極大化的情況下,對中國的打壓、制裁只會更激烈,但目前情況顯示,中國今年的GDP成長預期會有約5%,而美國經濟卻可能持續衰退。所以,美中兩國的競爭路走向何方,大家拭目以待吧!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丘光憲)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