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之間的競爭,從過去的軍事外交到現在的科技貿易,從未停歇。近年來伴隨科技貿易戰間中還引發了貨幣戰–去美元化。
去美元化,可能嗎?
目前美元強勢地位仍然牢固,雖然比起巔峰時期,美元在全球外匯存底占比已從最高71%明顯下滑到58.36%,不過仍然遠遠超越人民幣的2.88%,而佔比比人民幣高的依次是歐元20.47%、日圓5.51%與英鎊4.95%。
尋找替代貨幣
美國財長葉倫月前就美國對俄羅斯等國祭出經濟制裁可能對美元在全球主導地位造成風險一事提出警告說,受制裁國正在尋求美元的替代貨幣。
只是,去美元化,可能嗎?
實際上,十幾二十年前就有不少專家學者提出強勢美元即將終結的言論,但美元仍相對強勢,間中也不時有人提出“去美元化”的討論,19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時、1999年歐元推出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但都沒有成功。
為何美元能夠長久維持霸權貨幣地位?
首先,因為美國是全球第一強國,不管是軍事還是科技,世界對美國有信心,連帶對美元也有信心。美國僅占全球經濟25%,但美元在全球外匯存底占比卻高達59%,這歸功於美國的開放貿易和最深入且最具流動性的金融市場。
其次是美元在貿易和國際金融的主導地位,全球有超過70%的出口以美元計價,涉及的國家與企業之多超乎想像,要把美元換成另一種貨幣着實不易。
再來是美國願意維持巨額的貿易逆差,去年美國人從外國購買3.3兆美元的產品,但外國僅購買2.1兆美元的美貨。另外,外國人也持有大量美債,這些都讓美元保有其地位,雖然中國與日本都在逐步減少持有美債。
不過,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及其西方盟友對俄羅斯展開的金融制裁,掀起部分國家的去美元化行動,特別是被美國制裁最嚴厲的國家俄羅斯和伊朗,一度準備合作創建一種以黃金作為支持的加密數字貨幣來繞過美國制裁。
另外,巴西和中國也簽署了協議,要以雷亞爾和人民幣結算。南美洲最大的經濟體巴西和阿根廷也建立了共同貨幣“蘇爾”。委內瑞拉、土耳其、印尼、阿聯酋、沙地等國家也逐步在貿易結算或投資中轉向使用人民幣。這些國家去美元化的動機明顯。
人民幣缺乏流通性
但是,去美元化,可能嗎?
就現實而言,美國不管是國力還是軍事力量,目前仍是世界第一,也正是這兩大因素支撐着美元強勢地位,所以與其說去美元化說,還不如說是要繞過美元,特別是在美元持續走強、各國貨幣快速貶值下,藉此尋求分散或轉移對美元的依賴來降低美元的干擾。
確實,不少國家有意支持人民幣成為去美元化的“替代品”,但要成為強勢貨幣,首先要有流通性,但金融系統的封閉性降低了人民幣的流通性,加上中國又是貿易順差大國,與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成了大對比,這樣一來,更難成為強勢貨幣。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丘光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