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明周刊副刊

【這裡那裡】巴黎閒散心

四度重遊巴黎,這才發覺,巴黎真的很小,比很多國家的首都都小,很多地區都在兩條腿走到的範圍裡,而且大街小巷都有令人恍然走進哪一巴黎真的是一個可以享受散步的城市。

讀黃麗群《我與狸奴不出門》,讀到她不喜歡巴黎,讓我忍俊不禁。她說:“也知道確實很美很深邃,去了看了走過了,又去又看又走過,每個窗口景都如電影與明信片裡撕下來,那樣地理想,可是做人好難,客觀的知道與主觀的想要中間遲遲無法有等號。”我自己呢,前三次遊巴黎都是走馬看花,這個花城給我的印象就是很印象派,浮泛,模糊,什麼都看不真切。這次留在巴黎的時候比前三次都還要長,加上是和自己所愛的人在一起,感覺就直到了,於是一切的一切都都被美化了,巴黎再不堪入目的一面,也編織成我們對巴黎的美好回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說到底還是時間對不對的問題而已。

Advertisement

當然,一個美麗的城市,在每個人的眼中都有不同的樣子,因為每個人對美的定義都不一樣。有些人就是喜歡統一,乾淨,寧靜,新穎,他們在許多日本城市旅遊的時候感覺比較舒坦自在,但對另一些人而言,這些日本城鎮可能沉悶無趣,因為他們喜歡混亂,緊湊臟,吵雜,陳舊。巴黎令人驚嘆的距離,就在於它擁有多種面貌,中世紀的巴黎,歐斯曼的巴黎,美好年代的巴黎,新浪潮的巴黎,現代藝術的巴黎,各自呈現出不同的魅力,各在喜歡巴黎的人的心中佔有一席之地。

喜歡波特萊爾和雨果的人,可以在瑪黑區或者拉丁區尋找心儀作家遺落的身影,前後150年前逃過過一劫而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的街道閒閒地走,可惜我從來沒有讀過這些大文豪,連普魯斯特我也一直過《追憶逝水年華》開頭第一段而已。我來不及參與的舊日巴黎,都是從法國新浪潮電影裡看來的,對我而言,這些電影人物之間的絮凝叨叨是巴黎的背景音樂,所以我在巴黎比在其他城市,更常有種走進電影裡的錯覺,誰都可以天天當自己的主角,這種虛榮大概也只有巴黎給得起。

當年歐斯曼推動巴黎大改造,許多巴黎人包括波特萊爾內部都感嘆舊有巴黎的消逝,而經歷了150年後,推陳出新的巴黎又斑駁了,又老舊了,又變成了我們的“舊舊”“斑駁”這些元素乍看之下與“美麗”相反,恰恰成就了巴黎的美。阿拉伯世界學院與聖母院隔著塞納河相看不厭,羅浮宮旁住著尋常人家,有人喜歡又乾淨又高檔的左岸,有人喜歡又髒亂又危險的東區,沒有一丁點的違和感。這次重遊巴黎,待了兩個星期,老朋友說兩個星期根本不夠,至少要一個月,令我駭笑。如果經濟能力許可,我當然也願意在巴黎住上一年半載。臨離開前一天傍晚,途經一處又一處沒有時間停留的角落,這才終於明白老朋友的意思。

(文/ 圖:野東西)

ADVERTISEMENT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