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佩瑤 圖•黃招勤、受訪者提供
儘管在崑崙喇叭、崑崙拉諾及昆崙特倫東陸續發現了珍貴的史前岩畫、
化石遺蹟和古老文明遺址,卻仍難逃被炸毀的命運!
近打谷的喀斯特地貌很美,是自然與人文交織而成的稀世珍寶,但是,它正面臨炸山、毀林及經濟發展的分崩離析危機。
“近打谷有將近50座石灰岩山,我監測過的40座中,40%已經回不去了。”鄭文達心痛的說。
以崑崙拉諾為例,山的旁邊,就是採石場,炸石活動天天上演。鄭文達從2019年起無數次潛入山洞監測,陸續發現許多被考古學家鑑定為具歷史價值的紅岩畫、犀牛牙齒化石,以及碩果僅存的錫礦業遺址,卻必須與炸山活動上演生存拉鋸戰。車子進出山腳的逍遙谷休閒公園時,都必須穿越滾滾沙塵才能抵達。
終於在2024年4月21日,霹靂州土地及礦務局和華都牙也縣議會發出禁令:逍遙谷暫時關閉,直至取得發展准證為止!理由是,炸山活動恐威脅遊客安全。鄭文達一派泰然:“可能也是好事,至少讓人關注到石灰岩了。”
從崑崙拉諾門口出來轉個彎穿入後山,就是採石活躍區。沿着滿目瘡痍的黃泥小徑直走,可通往克拉瑪波賴的崑崙特倫東山腳,旁邊就是繁忙的南北大道。鄭文達的家,就在大道對面的崑崙喇叭。
崑崙特倫東面向高速大道的山體凹陷、黃泥裸露,像被挖了一大塊肉的大腿,看者心驚,但橫跨大道一座天橋上的橫幅卻寫着:Tanah…Sumber Yang Tiada Ganti.(土地是無法替代的資源),與旁邊被炸剩一半的山體,相映成諷。
“2018年換政府後更是嚴重。”鄭文達說,石灰岩是關鍵的建築材料之一,近打谷的石灰岩供應了豐富的天然資源。根據環境獨立媒體Macaranga的資料,單單怡保市周圍就有至少42座有註冊的採石場,為國家貢獻48.1%的石灰岩材料,也讓我國躍升為全球第三大石灰石出口國。因此,炸山活動是近打谷居民習以為常的事,很少人會重而視之。
鄭文達認真的說:“除非有人被石頭砸死。”事實也的確如止,不顧及環境承載量的無節制炸山,一再的危及附近社區的安全,例如2022年3月8日,崑崙特倫東就發生岩石坍塌事件,導致2死2傷,類似的意外事件從未停止。
獵人鄭文達
聯合國
世界自然遺產
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指的是:在地質學或地形學的形成物、生存瀕臨威脅之動物、植物棲息地及原生地等被明確指定,具欣賞、保存或學術顯著價值的自然地。
喀斯特地貌因石灰岩特有的碳酸氫鈣與水流腐蝕作用而深具自然與美學價值。石灰岩山和岩洞是生物多樣性熱點、岩洞動物棲地、水源地,並能固碳、防止土壤流失,也是重要的文化遺產與旅遊景點,兼具自然與文化的雙重價值。
目前,全球已有18個喀斯特地貌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包括由雲南石林、貴州荔波及重慶武隆組成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北越河內的下龍灣、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與棉堡等等。
追究不到地主
鄭文達居住的喇叭柏邁花園距離崑崙特倫東只有半公里,每爆破一次,他和家人就能感受到地動山搖,“2018年前是固定在每週一至四的中午12點13分爆破,之後就沒有固定時間,任何時候都可能聽到爆破聲。”
根據鄭文達的觀察,早期採石場還會“顧顏面”,只炸背後,至少讓面向群眾那一面山體保持完好。2008年政局逆轉,由霹靂州政府批核租賃出去的石灰山地段明顯增加,到2018年希盟政府執政時,石灰岩開發活動突然加速。
“大部分是合法的。”鄭文達查證這些地段的擁有者,與執行炸山活動的採石場不見得相同。他解釋,“就像我有地,我租給別人,別人又再轉租,轉了好幾手後,已經跟原來的地主關係越來越遠。”所以每次炸石活動發生意外時,往往不能追究到地主。
鄭文達要保山,開始抽絲剝繭梳理石灰山發展的政治和經濟脈絡。他騎着摩多到山後,駕馭空拍機窺探挖掘石灰的運作系統,發現到美麗山體外表下的石灰山極可能已被掏空。他舉崑崙特倫東後山兩間採石場為例,一間從中央往下開採,另一間則直接在山體上爆破。都是摧毀。
然而,按照程序,他們不違法,因為都已合法取得開採准證及“通過環境評估。“我該向誰申訴?”鄭文達問。森林由地方森林局管,河流有水利灌溉局照顧,地質公園交給州旅遊局管轄,那一般的石灰山呢?
“後來終於發現,哪些石灰岩可以被開採,關鍵在地方議會的城市規劃藍圖。”也就是說,早在城市發展藍圖制定時,就已經劃出開採區域。
石灰岩
貴在什麼?
石灰岩在建築業和工業加工上廣泛被使用,是一種多用途岩石。
它可以作為凝固劑或黏着劑,在建築業中用於製造混凝土和砂漿,被稱為矽酸鹽水泥;它也是牙膏或油漆等產品中的白色顏料或填充劑。
在景觀建設上,石灰石是道路的骨料及美化景觀的碎石。
在農業上,石灰岩是土壤改良劑,能改善土質。
再見消失的千年古國
鄭文達在新邦波賴鄉野的白象洞內發現了大量古爪哇闍婆題字,
揭示一個千年古國曾經存在!
在怡保近郊,距離市中心約10公里的新邦波賴甘榜雙溪烏拉(Kampung Sungai Ular)聳立着一座巍峨石灰岩山;山裡的岩洞鐘乳流石嶙峋,深邃不見盡頭。在茂密叢林的包覆下,一般人不會進來。但這裡可能曾經存在着一個消失的千年古國!
“古爪哇闍婆帝國向北端擴充勢力的一個繁榮的郡!”南島語言與古文字研究者詹智全經過一年餘的岩畫塗鴉研究及解讀後,作出這樣的結論。這座山的正式名稱為Gunung Toh Sembilan,詹智全依據洞裡遺蹟的符號和標誌,給它一個中文名──白象山。
當我們腦海中的馬來亞歷史仍停留在十五世紀的馬六甲王朝時,這座山洞開啟了我們另一個歷史視野──早在九世紀時,怡保就已經有一座行政系統完整的古老文明存在!
這個發現也出乎鄭文達的意料之外,但他不驚訝,因為這只是近打谷珍貴價值的其中之一。尤其反覆穿梭白象山大小洞穴,望着岩壁上形態多樣、深淺不一及古今交錯的黑紅岩畫書寫和塗鴉時,他總會大發思古幽情,眼前光影交錯,全是不同時代和世代來來去去生活的熱鬧畫面。“你可以有任何想像。”
鄭文達指向岩壁:“這個是古爪哇文Kawi字。”向右移,那邊是古杜順文字,轉個彎有古馬來文和爪夷文;洞口抬頭仰望,標註光緒甲辰年(1904年)書寫的中文古詩思鄉情濃……如此這般情境,已經分不清多少人曾經停留。
回想當初,白象洞是鄭文達2019年啟動保山運動後檢監附近眾多石灰岩山的其中一座。“翻查資料時看到一張照片。”於是他孤身來到這裡,當時一片荒蕪,向附近甘榜一名老伯詢問時還一度被誤會欺凌老人。但仿彿鬼使神差,年輕人聽了他的解釋後二話不說便領着他走進洞裡,開啟他後來數不盡的探洞之旅。
白象洞發現
古文明遺址
初期以為是一般岩畫。鄭文達帶着岩畫學者進來研究,大部分圖案以外的文字、被定位為只有二百餘年歷史的黑岩畫都被擱置一旁。鄭文達不以為然,將岩壁上的文字塗鴉發佈到《近打谷監測站》臉書上。
“看到這些文字,我嚇一跳。”詹智全在2024年6月1日“怡保喀斯特醒覺月”的《嶽帝:白象洞闍婆題字初探》講座上這麼形容自己當時的反應,那是2022年2月。
一個月後,鄭文達帶着他進入洞穴拍下所有岩壁上的文字、觀察洞穴結構、環境佈局和方位等等,回去後開始用印歐和南島語言嚴謹分析岩壁塗鴉,發現那絕對不是今人隨意塗鴉的傑作,而是1200年前的古文明遺址!
白象洞從主要入口進去,就是寬闊平坦的洞穴,可以簡單分為一號洞和二號洞,其中二號洞的岩壁上遺留下大量的古爪哇文字Kawi,詹智全以晚唐五代及北宋的音譯,叫闍婆文,即九至十世紀興起的印尼闍婆帝國時期使用的文字。
“古爪哇人當初沒有留下紀錄,這些闍婆文字印尼沒有、外國沒有,可以說整個東南亞,只有怡保的白象洞有!”詹智全一再強調:真的彌足珍貴。
他比對各類銅冊、古籍及歷史文獻等,甚至諮詢至今仍保留傳統爪哇文化的印尼峇厘島朋友,從岩壁文字書寫、詞彙使用及圖案形態等面向判斷,白象山在1200年前曾經存在過一個古爪哇闍婆帝國的軍事邊疆城郡!
“首先,岩壁上的闍婆和古馬來文題字,就留有775年、888年的字眼。”詹智全解釋,用闍婆帝國使用的釋迦曆推估年代,相等於公元853年及966年。而壁上的遺蹟有些甚至早於50年前,所以他推估年代應介於公元800年至966年,即八世紀末至十世紀。
闍婆題字出現
貴族職銜
從文字的意涵解剖,詹智全發現,這些闍婆題字出現很多王室及貴族的職銜和名字,轉譯成唐宋的尊號及官銜,相等於王爺(Dyah)、郡王(Rake、Raka i)、普通郡或縣官(Pu、Si、Sam)、村長((g)ra ma ta(a))、節度使(Tanda Hyah)等等,這些官職一般會隨着王朝轉換而改變,比如Rake在十一世紀後變成Rakryan,到十三世紀的滿者伯夷時代又變成別的稱呼,由此足見白象洞題字的年代是早於十一世紀。
詹智全統計尊號次數:六個王爺,一個郡王,三個郡官及兩個縣官,節度使出現六次及沒有官銜的人出現了13次。更重要的是,有些詞語如Umahas,並非普通老百姓可以使用,而是王室貴族專用。
題字中的Mahas(進入某空間進行探查)、Arja(美麗、吉祥、得勝之地)、Sidha Pran(成就聖戰)等詞彙,都涉及政治及軍事活動,詹智全相信,白象洞曾經是闍婆帝國往北擴充勢力最北端的一個郡,叫阿囉闍郡,“用來監視古吉打的羯荼訶、狼牙修及墮羅缽底、吉蔑(今柬埔寨)及三佛齊(蘇門答臘)等鄰近國家的軍事行政單位。
站在白象洞口,遠眺前方,今日的翠綠叢林,當年可能村落繁興。“按照古爪哇人的生活空間安排,東北方為上上位,乃供神之地,就是白象洞;西南方是下下位,所以預測人居的聚落應該在白象山下的西南方。”只是經過錫礦業的開挖、破壞和填土,古代人類文明的線索早已消失殆盡。
闍婆帝國
是誰?
闍婆是唐宋時期對古爪哇的稱呼,闍婆帝國即爪哇帝國,而闍婆文就是當時候使用的古爪哇文字。
闍婆文源自南印度的南天竺跋羅婆(Pallava)文字,屬於古老的南島語系其中一支。後來隨着軍事勢力擴張及商旅傳至東南亞諸國,開始因應不同地方需求出現變體,來到闍婆洲(即爪哇島)則簡化成一般平民可以使用的闍婆體(Aksara Kawi),印尼人通稱為Kawi文。白象洞發現的闍婆體,可說是馬來西亞目前最古老的南島語言文字史料;它也是闍婆帝國統治馬來半島目前唯一的歷史證據。
根據史料,闍婆帝國建於公元五世紀,717年等勝王統一中爪哇,746年作射王繼位後,開始擴充軍事勢力,並發展成區域強權。八世紀後期,軍顯王藉着與蘇門答臘室利佛逝(Sri Vijaya或稱三佛齊)公主聯姻,與三佛齊合併成一個強大的國家,形成南海大一統的局面。
詹智全認為,當時的馬來半島屬於三佛齊王國的管轄範圍,理論上闍婆帝國的勢力不太可能來到距離爪哇一千七百餘公里的怡保。然而,白象洞的闍婆遺跡,卻打破了這個歷史紀錄,題字年份正是闍婆帝國輝煌的末多藍朝代(Mataram,732-1016)。
在白象聖地
跨時代交匯
“白象洞是最‘人性化’的洞穴。”鄭文達在探過近打谷超過40個石灰岩洞後,作出這樣的總結。
放眼望去,洞穴平坦寬敞,太陽餘光淺照,空氣在相互連貫的洞穴間流動,是個冬暖憂涼的舒適所在,適合任何人前來休息、遊憩及從事各種活動。岩壁上留下的文字、圖騰和塗鴉,都證明它在不同時代吸引各種過客的魅力。尤其是作為宗教靈修的聖地。
白象洞名字的由來,就與印度教及佛教息息相關。“岩壁畫有一隻左前足舉起、三腳站立的大象,而大象斜對角,正是一座形狀如大象的白色鐘乳石。”詹智全解釋,古爪哇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很大,信仰的宗教以印度教和佛教為主。而大象,正是印度教和佛教非常重要的標誌。
大象壁畫的同個位置,有房伽體(古孟加拉文)書寫的婆羅門教神明歡喜天的稱號“調伏天”(Winayaka)、真言宗護摩儀式常見的七角星符號;半山腰岩壁上有用闍婆體書寫的krcc(h)ra)(苦行),底下用石頭圍成的長形結界(冥想苦行的地方)等等,都證明白象洞是九至十世紀印度教和佛教僧侶進行隱修和苦行的宗教聖地。
除此之外,岩壁上有大量的“火柴人”。“這些人形都有巨大的生殖器。”鄭文達相信,那是生殖崇拜的一種符號。生殖崇拜是人類社會一種極其普遍的文化或宗教信仰,從古至今皆有,且盛行於許多族群,藉着生殖器官的膜拜,表達創造和繁衍生命的心靈渴求。
中文詩詞書寫中,也滲透濃濃的修道味或思鄉情濃,書寫年份從清朝光緒年(1904年)、民國卅八年(1949)至近代的1974年不等。“上面還有一個‘極慘洞’,充斥各種怒罵和發泄情緒的字眼。”他笑說,白象洞目前看到的只有不到15%,另外85%可能隱藏着更多寶藏。所以,這裡又叫萬仙岩。
最早的
古杜順文
白象洞岩壁上也創下另一歷史紀錄:出現用闍婆體書寫的渤泥文,即卡達山族的古杜順語文。
詹智全解釋,第一本以拉丁字母拼寫的杜順字典出版於1897年,但白象洞岩壁上的遺蹟卻告訴我們:早在1200年前,就已經有杜順語存在了。
“杜順題字旁有一個三人划着木筏的黑岩畫,跟文字是一體的。”這也打破考古學界過去對黑岩畫只有二百餘年歷史的鑑定。“黑岩畫和紅岩畫真的有時間上的差異嗎?”鄭文達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