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副刊

【梅開千百度】趁還來得及的時候

後來我發現,原來對於親情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着相同的感覺,有的人跟家人的緣份淺薄,甚至只有恨沒有愛,當我輕輕述說着自己跟媽媽的故事時,他們沒有共鳴,只有木無表情。

“如果你現在失去你的爸爸或媽媽,你會怎麼辦?”

Advertisement

我問小朋友這個問題,她弱弱地說:“我恐怕會承受不了,我真的不敢去想。”

我明白大家一想到從此失去這個親人就會感到恐懼,所以很多人逃避不想,有的人也從來沒想過,我覺得先想一想,好讓自己心裡有一個譜,當那一天到來時,至少曾經在心中演習過,作好心理的準備。

八年前,我爸爸看電視看到一半就驟然離開了,這一種不告而別的離去,讓我久久無法放下,那時候突然發現父母的人生已經來到最後一個階段,慢慢地體會到生命的無常,一切都不是必然的。

自從爸爸的去世後,我不時會偷偷地在心底深處提醒自己:“媽媽有一天也會離開。”因為自我提醒,才會去珍惜眼前的共處,我們四兄弟姐妹時常陪伴媽媽,有時舉行聚餐,有時出外短遊,生日時節慶時,都會回家跟她吃一餐,有時也不會刻意找理由,想回家就回家,弟弟突然會在群組裡放一張他帶媽媽出外用餐的照片,附上一句:我帶媽媽去吃一餐。

ADVERTISEMENT

所以,當媽媽在3月中突然離開時,我們都有點措手不及,送進醫院三天後,她就跟我們永別了,即使我已經常對自己說“媽媽有一天也會離開”都好,當她真的不在的時候,原來悲傷這一回事並不會因此而變小,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讓悲傷穿過我的身體,我聽見自己悲泣的聲音,我聽見心如刀割的聲音,當悲傷停留在我的裡面時,我盡情地悲傷,直到目送它穿過我而離去。

後來我發現,原來對於親情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着相同的感覺,有的人跟家人的緣份淺薄,甚至只有恨沒有愛,當我輕輕述說着自己跟媽媽的故事時,他們沒有共鳴,只有木無表情。

有一個朋友跟我提起他父親的喪禮,他的聲音中沒有半點情緒:“我爸爸離開時,我回家奔喪,看見他躺在棺材裡,我覺得他很陌生,想起他以前對家庭造成的傷害,我在他的靈前沒有掉淚,沒有難過,我也許不再恨他,但是我心裡卻鬆了一口氣,他終於走了。”

我知道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我還是很單純地認為對着自己至親時,那應有的孝敬和尊重是必須無條件堅守的,可能針刺不到肉不知痛,我不必理會別人,我就做好我身為人子的責任,那就已經足夠了。

讓他們知道你是愛他們的

那天我在臉書上寫道:“跨州解禁後,公司的小朋友紛紛拿假回家跟爸爸媽媽團聚。幾個月沒見家人,大家都歸心似箭。有想見的人,有等你回家的人,都是幸福的。” 有一名書友回應:“有盼我們回家的人,等着我們,是幸福的。雖然,很多時候,他們都說 :沒關係,工作要緊。可是,見他們是最重要的事。因為,見一次,少一次。後來,我發現,最需要我們的人,是爸媽。為人父母,我習慣性地把心思投在孩子身上,等他們長大後就盼着得到孩子的陪伴,但是孩子也有自己的天地。所以,我領悟到,最需要孩子的人是父母,一直風雨不改支持孩子的也是父母。父母不會和我說他們沒空,最怕是當我們空閑時,他們已經沒能力陪伴我們了。”

我再問一次:“如果你現在失去你的爸爸或媽媽,你會怎麼辦?” 答案不用告訴別人,就放在你的心裡,而你只須做的事,就是趁還來得及的時候,讓他們知道你是愛他們的。

(光明日報/副刊專欄‧作者:曾子曰)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