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本地醫療】 不尋常上腹疼胃灼熱要警惕 早篩早治 擊退胃癌

文:何建興       整理:梁盈秀

儘管胃癌並非我國最常見癌症,但也來到每10萬人中就有7人患上的數據。

Advertisement

民眾有必要關注胃癌在初期表現的症狀,包括不尋常的上腹疼痛、胃灼熱、噁心甚至食慾欠佳等。

建議須詳細檢查,找出真正病因,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期。

肝腸胃內科高級顧問
黃之芩醫生
(Dr Wong Zhi Qin)

(吉隆坡訊)胃(stomach)是人類或其他脊椎動物消化系統的一部分,上接食道下接十二指腸,位置處於人體肋骨以下的左上腹,它的功能是貯藏和消化食物,通過把大塊食物研磨成小塊狀後,再將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成較小分子,從而能進一步被吸收。

ADVERTISEMENT

料2040年病例增至180萬

胃癌(stomach cancer/gastric cancer)指的就是發生在胃部黏膜的癌症;在初期胃癌會出現諸如胃灼熱、上腹疼痛、噁心及食慾不振等症狀,到了後期的症狀則包括體重下降(weight loss)、皮膚及眼白泛黃、嘔吐(vomiting)、難以吞嚥(difficulty swallowing)及便血等症狀,而癌細胞會從胃部出現轉移到其他部位,尤其是肝、肺、骨骼、腹膜及淋巴結等。

肝腸胃內科高級顧問黃之芩醫生(Dr Wong Zhi Qin)指出,據統計,在2020年全球共有110萬新發胃癌病例,同時有多達77萬例胃癌的死亡病例,其中發病率最高的是日本(48.1%)、其次是蒙古(47.2%)及韓國(39.7%)的男性,而非洲的發病率最低,即每10萬人中有5人。

至於大馬的胃癌病例是每10萬人中有接近7人(6.9)。

她說,按照目前的數據演進,預計到了2040年全球的每年新胃癌病例增加至180萬,死亡病例則達到130萬,可謂是另一個潛伏在你我身邊的癌症殺手。

到底胃癌是由哪些危險因素形成呢?其實它涵蓋了遺傳、居住環境、性別、老化以及所吃的食物等不同的因素。

1.遺傳:胃癌與家庭病史有關,若家族中有血緣關係的親屬罹患胃癌,那親屬中罹患胃癌的幾率會比正常人高出2至3倍,但這一點是有待進一步釐清,因為究竟是彼此之間有更相似的生活習慣,抑或是基因缺陷而患癌,尚須更多的研究才能確定。

值得注意的是,若一個人有腺瘤狀息肉(gastric adenomas)、惡性貧血(pernicious anemia)、胃黏膜腸上皮化生(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Lynch綜合症(Lynch syndrome)、黑斑息肉綜合症(Peutz-Jeghers syndrome)及幼年性息肉綜合症(juvenile polyposis syndrome),將加劇患胃癌的可能性,須謹慎視之。

2.居住環境:與上述因素相似,是否因所居住環境甚至是飲食習慣接近而患癌?還有待確認。

3.性別:據統計,男性患胃癌的幾率是女性的兩倍之多,這有可能是因性別有關,但亦有可能與更多男性抽煙及酗酒有關。

4.老化:胃癌的發病率在50歲後會驟然增加,因此年紀的遞增扮演重要角色,研究發現或許與萎縮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在長者群中發生率較高有關。

5.食物選擇: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飲食習慣及內容與胃癌的發生有直接關係,尤其是喜歡吃熏烤食物、燒烤肉類、醬菜鹹魚等鹽漬物的人,胃癌的發病率會特別高。

生活惡習增加患癌機率

“其餘因素則包括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與黏膜腸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這是因為萎縮性胃炎會出現胃酸分泌較低,胃黏膜也更容易形成腸上皮化生,增加患胃癌的機率。”

“若胃息肉的出現若不及時處理,也有可能出現惡性病變成胃癌;

息肉指的是小的瘤,或黏膜長出類似菇狀的贅物,

在正常情況下絕大部分的胃息肉都不會有惡性病變,

但若是胃息肉(或胃腺性息肉)大於2公分及以上,

那就會有30%至40%會出現惡性病變。”

“此外,幽門螺旋悍菌(helicobacter pylori)也是可能因素之一,如果一個人的胃長期受到幽門螺旋悍菌感染,那就會引起慢性萎縮性胃炎,或者是形成一些免疫發炎反應,而幽門螺旋悍菌的感染與在胃部的淋巴癌產生有很密切的關係。”

最後,就是抽煙和濫用酒精飲品,毋庸置疑,這些生活惡習會增加一個人患癌幾率,包括胃癌,同時過胖(obesity)也是現代男女常見的健康傷害之一,當一個人過胖也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檢驗前6小時禁食

照胃鏡精準風險低

胃癌可分為哪幾類呢?胃癌的大體形態多種多樣,而且有不同的分類方法。

但若是依據癌腫部位進行分類的話,胃癌類型可分為3種,即賁門癌、胃體部癌及幽門管癌。

黃之芩指出,賁門癌指的是發生在胃賁門部,也就是食管胃交界線下約2公分範圍內的腺癌,至於幽門管癌是發生在幽門管部,即當胃鏡檢查時胃竇遠端或稱幽門前區,由幽門口通向十二指腸球部間形成的較細管道即幽門管。

驗血篩檢準確性60%

如果要細分三者的位置差別,那就是賁門癌是屬於“上面”,而胃體部癌居中,至於幽門管則是連接十二指腸,胃體部癌及幽門管癌最常見,占90%之多,而賁門癌大概只有10%而已。

“若是從病理學來分析的話,胃腺癌(adenocarcinomas)占了90%至95%,可分為腸道型(intestinal)及瀰漫型(diffuse),再來其他是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s)以及淋巴瘤(lymphomas)。”

那要如何進行診斷呢?通過驗血來檢查腫瘤標記(tumor marker)是其中常見的篩檢,但準確性是60%,因此更為精準的方式就是照胃鏡,之後再進行活檢(biopsy)以及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及正電子發射斷層影像掃描(PET Scan)以確認癌症分期(cancer staging)。

照胃鏡是否有危險性呢?她說,其實它的風險非常低,一般上只需在檢驗前6小時禁食,之後進入淺層鎮靜(即入睡)即可進行檢驗,整個過程大概15分鐘,患者也無須住院。

至於胃癌有哪些治療方式呢?是否一定要手術切除呢?

“目前針對胃癌的治療仍是以外科手術(surgery)、化學治療(chemotherapy)及放射線治療(radiotherapy)為主;手術的目的是希望達到根治性的療效,因此在手術切除時,也會把週邊的器官組織也一併切除。”

至於化療是選擇適當的抗癌藥劑,通過靜脈點滴或口服,讓患者吸收後分佈到全身,從而達到殺死或控製癌細胞生長的目的。但迄今為止根據醫學研究結果,化療對胃癌效果並不是很好,一般僅用來當做輔佐療法(adjuvant therapy),例如在一些接受手術的患者,使用化學抗癌藥物部份來預防癌細胞再復發,以提高手術後的存活率。

化療延長存活時間

她補充,但在某些情況的胃癌患者,化療仍可能做為胃癌的主要治療方式,例如在已出現轉移且無法完全將腫瘤切除的患者,或是已邁入第四期的患者,可藉着給予化療來延長存活時間。

而放射線治療(簡稱放療)是使用高能放射線或各種微粒子去殺死癌細胞。在一般情況,放療也和化療一樣,非治療的主力僅屬於輔佐療法,除非是為患者出現並發癥時。在手術前後,利用輻射照射腫瘤生長區域,來殺除看不見或無法割除,甚至是殘留不乾淨的癌細胞,以達至局部控製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術前化療也是如今常用的治療方式,也就是先縮小腫瘤體積,之後再進行手術切除。

避免併發症

醫生多數建議切除

目前在亞洲地區的胃癌病例,仍以胃的下半部為主,原來跟腸道健康有很大關係。

黃之芩表示,雖然胃癌主要治療的方式有之前提及的3種,即手術、放療及化療,但直到2017年,癌症基金會公佈的治療案例中,醫生多半還是會建議患者先切除,主要是因為消化道的癌症,對營養吸收影響特別大,而胃的淋巴系統會造成快速轉移,切除後也可以避免併發症。

考量多因素定治療方案

她說,在決定使用哪一種治療方式前,醫生必須把眾多因素納入考量之後才做出專業建議,這包括最重要腫瘤病灶的位置,是在胃上端或下端?是在胃大彎或小彎處呢?再來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態(是否有其他疾病)、腫瘤蔓延的範圍、被診斷時屬於癌症第幾分期、患者個人意願,甚至是家人的意見等。

須強調的是醫生給予的建議只是原則,也是根據當下醫療環境可提供給患者的“可能最佳選擇”,並非百分百的保證,更不是所謂的“包醫”,皆因治療效果的預測是研究統計的結果,屬於一種幾率而不是必然的結果,在決定接受某種療法後,才能真正看到它的效果。

若有症狀及早檢查治療

“當然早發現早治療必然可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面對胃癌亦如此,能及早發現它的存在將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甚至有望達到治愈的療效。”

因此,給予大眾的忠告是若察覺身體有哪些相似的症狀時,應及早檢查甚至進行早期治療,比如根除幽門螺旋悍菌及胃息肉等,而在胃癌的一級預防中,根除幽門螺旋悍菌、減少鹽攝入量、戒煙、戒酒及減重等行為都是至關緊要,也是控製胃癌發生的關鍵詞。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