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醫療】非疾病但是健康警訊 隱形殺手佳節症候群

文:陳孝全 整理:梁盈秀
(吉隆坡訊)調查發現,每一年佳節後,因血糖控制不佳而就醫的人數增加約20%。
一般來說,飲食控制是治療糖尿病最困難的一環,患者常因錯誤觀念,影響血糖控制。
代謝症候群有5風險因子
上消化道外科顧問卜運宏醫生(Dr Pok Eng Hong)透露,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意指血糖、血壓、血脂、腰圍代謝指標發生異常,並同時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現象,雖然不是疾病但屬高風險因子,更是健康警訊。
這警訊與日後發生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有密切關系。攝取過多熱量、壓力及缺乏運動都容易造成代謝症候群。
根據國際準則,代謝症候群有5項風險因子,若符合3項或以上即為代謝症候群:
1.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
2.血壓上升: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已服用治療高血壓藥物。
3.血糖偏高:空腹血漿葡萄糖≧100mg/dl或已服用治療糖尿病藥物。
4.三酸甘油酯偏高:三酸甘油酯≧150mg/dl或已服用降三酸甘油酯藥物。
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根據2019年國家健康與病發率調查(NHMS 2019)顯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是非傳染性疾病(NCD)的主要風險因子,170萬名國人有3大風險因子,340萬人有2個主要風險因子。
此外,研究也指出,全球每11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但在大馬,五分之一的人口患有糖尿病,也就是390萬名成年人(年齡>18歲)患上糖尿病,盛行率達18.3%,這數據是非常高的。
BMI高於30定義為肥胖
他說,還有更嚴重的是肥胖問題,BMI在於25至30之間定義為超重,高於30定義為肥胖,而大馬人口肥胖率高達21.8%,2人中1人有腹部肥胖問題,尤其是印裔,也就說50%以上的成年人有超重和肥胖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大馬被譽為東盟最胖的國家。
代謝症候群可以說是國人的健康殺手,10大死因中許多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如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特別是糖尿病與肥胖更是息息相關。
“臨床上有一種疾病是由糖尿病(diabetes)和肥胖(obesity)所組成,稱為糖胖症(diabesity)。如果一個人同時有肥胖問題及患有糖尿病,併發症也會變得非常的高,如心臟病、腦血管疾病、腎病及截肢等。”
隨着生活飲食型態的改變,糖尿病和肥胖在全球盛行率都持續上升,大馬也不例外。最可怕的是,糖胖癥有年輕化的趨勢,因此不可忽視。
雖然代謝症候群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血糖、血壓或血脂,但藥物始終都有副作用,若沒有改變生活習慣和飲食,也只是徒勞無功,所以,要根治代謝症候群,就要從飲食與生活習慣着手。
1.飲食方面的原則。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維;適量的水果,多吃蔬菜,少吃肉類;戒煙及戒酒。
2.增加運動量。養成運動習慣,避免久坐可以增加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減少脂肪的囤積。
減脂練肌正確保健之道
運動好處多,對於高血脂、高血壓及高血糖都有改善效果,另外也可以增加能量消耗,有助控制體重等。
他建議,每周做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的運動(稍微喘的感覺)。以有氧運動為例,如快走、遊泳、跳舞、爬樓梯、做家務的運動,或盡量安排每天做30分鐘以上的運動。若無法一次過運動30分鐘以上,或將運動時間減至每次10分鐘以上,每天分做多次,積少成多,對健康一樣有助益。在COVID-19大流行下,很多人被逼待在家中,建議在家裏做園藝、體操,拉拉彈力帶等活動。
3.定期檢查。定期量體重,注意體重控管,定期測量腰圍;定期血壓監測;定期健康檢查,註意血糖與血脂的變化,才能早期發現及治療。一旦發現相關指數異常,不要迷信健康食品或來路不明的減肥藥,盡快尋求醫生與飲食治療師的專業咨詢。
“對抗代謝症候群與糖胖症絕不可簡化成只看‘體重’的單一數字,也絕對不只是讓體重下降,需鍛煉身體上的肌肉,減少有害的脂肪,才是正確的保健之道。”
卜運宏醫生(Dr Pok Eng Hong)
若飲食運動無效 可考慮減重手術
有些代謝症候群不能通過飲食及運動獲得改善,這時就需要考慮減重手術。
手術可以有效地改善肥胖問題,而且對高糖尿、高血壓、高血脂有顯著的好轉,也會降低併發症所帶來的死亡率。
減重手術有縮胃手術及胃繞道手術,兩種都屬於微創手術。不管哪個減重手術,身體質量指數(BMI)是所有減重手術最重要的參考指數,醫生也會問病患的病史,才決定是否有資格進行手術。
適年齡18至65歲
2016年國際糖尿病聯盟建議,肥胖者在疾病管理方面,需盡快考慮手術治療,而且不僅僅是作為最後的手段。嚴重肥胖者即使接受手術,效果也未必顯著,再加上嚴重肥胖者可能患有糖尿病或心臟病,那也會增加手術的風險。
減重手術患者的合適年齡介於18歲至65歲,且需符合下列3項條件之中的其中一項:
1)2級肥胖患者體重指數(BMI>35kg/m2)和共病
2)3級肥胖患者體重指數(BMI>40kg/m2)
3)所有BMI<40kg/m2的患者,一線血糖控制策略藥物和生活方式幹預。
調整日常飲食習慣
若符合下列2項條件之中的其中一項,就必須考慮手術:
1)1級肥胖患者(30.0至34.9kg/m2),盡管非手術幹預但血糖控制還是不佳。
2)2級肥胖患者(35.0至39.9kg/m2),即使血糖控制良好。
在亞洲,由於基因的因素,印裔的糖胖癥病發率高,所以,BMI指數的準則降低了2.5點。
醫生會根據最新的減重手術指南,以確定患者是否適合進行減重手術,因此,最好咨詢專業的醫護人員。
根據患者先前的共病和其他因素,患者的健康評估團隊可能還包括外科醫生、麻醉師、內分泌科醫生、飲食治療師及心理學家。該團隊將根據最新的指南,以對患者作出減重手術的評估。
另外,患者在進行減重手術後,建議:
1.自願參與支援小組(support group)和其他醫療團隊提出的建議。
2.與醫療團隊進行後續追蹤(clinic follow-up)。
3.遵守有關任何指示推薦的療程或檢測。
4.據飲食治療師的建議,調整日常飲食習慣。
他指出,減重手術在每一年都有新的研究發表,所以指南也會更改,最重要的是,減重手術指南為醫療專業人員和患者提供了廣泛的方向。
此外,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將在既定的減重手術指南中做出對患者合適的減重法,以減低手術後併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