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一照護】易倦嗜睡失動力 長者情緒響警號

文◆鄧志崗(護理安老院副院長、註冊社工)、《明報》
長者與他人發生衝突、爭執,或做出傷害他人及自己行為,釀成悲劇,新聞屢有報導,情況令人關注。
(香港訊)當長者情緒受到困擾而沒有適當宣泄或處理時,不單影響日常生活、人際社交、睡眠質素,嚴重更會增加患情緒病風險,如抑鬱症、焦慮症等,對身心健康及生命構成威脅。因此,協助長者妥善管理情緒相當重要。
成因分環境及個人因素
長者最常見的情緒病包括抑鬱症(depression)和焦慮症(anxiety),成因簡單分為環境因素及個人因素。
◆環境因素:
當外在環境及事物出現轉變,例如社會經濟、政治、家庭狀況,長者適應出現困難、感到壓力,因而產生緊張、擔憂、惶恐、憤恨、壓抑等不同情緒反應。
好像冠病疫情期間,社交距離及隔離措施影響下,長者日常生活規律被擾亂,社交活動停止,令長者感到徬徨無助、孤獨和鬱悶等。調查發現,在第五波疫情期間,不少長者因為擔心感染後會連累家人而產生抑鬱、焦慮或孤獨等負面情緒。
◆個人因素:
長者個人性格或狀況改變而衍生不同負面情緒,包括:
1.身體機能衰退(如聽覺、視覺、活動能力、吞嚥能力等)
2.患上疾病(如認知障礙症、心臟病、腎病、中風、癌症、各種痛症等)
3.親人離世或離開(如配偶去世,子女移民、遷出等)
4.角色改變(如退休、失業等)
5.思考模式(如想法悲觀、逃避面對問題等)
6.性格(如對事情過分緊張、固執、不接受他人意見、不想麻煩別人等)
身體轉差失依靠惹抑鬱
隨年齡增長,長者身體機能下降,自理及活動能力減弱,加上疾病影響,需要長期服藥、複診,並承受患病帶來痛楚、不適及不同醫療程序;而體弱長者甚至洗澡、如廁、進食等都需要人協助,這些轉變都影響自我形象,令自尊心及自信心受損,甚至否定自我,認為自己無用和無價值,對生活及生存感到沮喪、無望、無意義,身心飽受煎熬,情緒受到困擾。
除此之外,長者退休後會面對各種損失(loss),包括經濟收入、工作滿足感、權力與社會地位。在家庭中,失去擔任家庭經濟支柱的角色,由以往照顧者角色,變為被照顧者。
當子女成長及婚後離開家庭,長者更失去子女生活支援;而當配偶離世,失去老伴的依靠及情感支持。眾多轉變都讓長者對晚年生活感到擔憂、迷惘和不安,亦會覺得被遺棄,產生抑鬱、焦慮等情緒。
家人主動關心了解需要
長者出現情緒困擾並非一朝一夕,情緒變化亦非無跡可尋。當家人或照顧者察覺長者出現以下行為表徵時,必須加倍留意,及早處理。
1.對大部分事情缺乏興趣、失去參與動力
2.容易疲倦,精神難以集中
3.坐立不安
4.體重或食慾明顯增加或減少
5.失眠或嗜睡
6.覺得生活沒有價值
7.持續出現情緒低落(例如感到憂傷、空虛、無助)
8.有尋死或自殺念頭
任何人都有可能面對情緒困擾,但很多時長者基於身體狀況、傳統文化及思想,以及個人性格等,影響表達及求助意欲。因此,作為照顧者、家人,以至社會大眾,可以主動關心,了解他們的困難及需要,提供協助,以避免長者因為情緒問題而出現不幸事件。
重建社交網絡 培養興趣多運動
家人及照顧者的鼓勵支持,以及社會大眾的包容接納,對幫助長者改善情緒困擾十分重要。
透過傾談、聆聽、分享、陪伴等,可讓長者感到被關懷、尊重與支持,重建人際社交關係,減少疏離感和無助感,亦可嘗試找出引致長者情緒受到困擾的原因,及早跟進。
參與各種康樂活動
除此之外,健康及有規律的生活模式,包括定時起床、進食、參與活動或復康訓練等,都有助消除負面情緒,讓每日生活變得更充實,減少因為生活空虛或無聊而胡思亂想。
與此同時,鼓勵長者發展個人興趣,例如音樂、書法、種植等,邀請他們參與各種有益身心的社交康樂活動,例如棋藝、唱歌、舞蹈、記憶訓練等,藉此增加與他人溝通互動,建立更多互助支援網絡。
定時服藥穩定病情
另外,可按長者身體狀況,鼓勵多做合適運動,例如步行、放鬆練習、伸展運動等,都有助強健肌肉,改善新陳代謝,而運動過程中大腦所產生的神經物質——血清素(serotonin),可增加快樂和幸福感。
最後,鼓勵長者遵從醫護人員指示,定時服藥及檢查以穩定病情,可減少因擔心病情惡化而產生的不安焦慮情緒。與此同時,教導長者學習以多角度思考,積極、正面的態度去適應生活上的各種挑戰,有助減少思想鑽“牛角尖”,或出現自怨自艾的情況。
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可幫助長者管理及改善情緒問題。如有疑問,應諮詢醫生意見。
◆藥物治療,包括抗精神病藥(anti-psychotics)、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s)、情緒穩定劑(mood stabilizers)、鎮靜劑(benzodiazepine)
◆非藥物方法,包括重建人際社交支援網絡,保持有規律生活作息,培養興趣及鼓勵參與休閒活動,多做舒展身心運動,管控病情,改變個人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