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菜廚師發辦可行嗎?
去年杪,香港旅遊發展局破天荒將日本傳統“Omakase”(廚師發辦)的料理方式融入中菜中,成功舉辦了由主廚決定菜單、名為“大師發辦”的餐飲活動,18名中菜主廚參與其中,各以自家菜單展示主廚真功夫,呈現只此一家的“味力”。
活動結束,中廚們對“廚師發辦”怎麼看?
又會否是中菜新未來?
米其林一星名廚荒木水都弘則從日本壽司說起,談談什麼是Sushi Omakase。
去年11月,香港旅遊發展局推出名為“大師發辦”的餐飲活動,請當地中菜主廚各自訂製6道或8道菜菜單,事前沒有公開菜式。當時共有18位中菜主廚參與和應,名單人才鼎盛,除了30出頭的年輕主廚,更有數位資深老大哥助威。他們有的以秋季當造食材為主題,如大閘蟹、菇菌等;有的縱橫南北菜系;有的則集結多年巧手菜,回饋熟客。
觀乎反應,這個“一期一會”的餐飲活動似乎頗合大眾口味,為熟悉不過的用餐體驗帶來新鮮感;但對參與其中的主廚,除了增加曝光,他們對“廚師發辦”有什麼看法,這次就跟活動中的四位中菜主廚問個究竟。
一、卅二公館 行政總廚 李文星
“這是現代高級中菜廚師的職業智慧!”
回首職業生涯,李文星曾接待不少國家元首、政商名人,不但一早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菜式資料庫”,更懂得揣摩座上客心意,因此3年前決定要在他的中菜廳推行廚師發辦時,一直都是得心應手。他認為,最好的中菜“廚師發辦”,應能展現廚師的廣闊視野,包羅大江南北菜式,並就其酸、甜、鹹、辣風味特性,編製出場次序;其次則為發揮對菜式的創意想像,“不用被主餐牌牽着走。”
李文星認為,香港中菜做“廚師發辦”,現時仍處於起步階段,相信未來尚有發展空間。他勸勉新進廚師必須每天留意市場脈搏,並且勤修擺盤功夫,“這應該是做位上為主的‘廚師發辦’的最大挑戰!”
二、萬豪金殿 行政總廚 鄧家濠
“早年大牌檔伙計向客人推薦菜式的互動,就是中菜‘廚師發辦’的雛型。”
鄧家濠認為,“廚師發辦”這個“銷售概念”一直根植於中菜文化中,只是當時角色落在樓面服務員身上,而非掌廚人。回想昔日在“飲食界少林寺”利苑酒家當廚,他便需因應“漁王”每天採購的海鮮,短時間內決定當日的最佳烹飪手法,為他現時於酒店中菜廳實行“廚師發辦”奠下紮實基本功。
不過鄧家濠指出,香港食客開始信任中菜主廚,才不過是近兩三年的事,“5年前,我以‘五行宴’名義試推,每位賣550元港幣(下同),根本沒有人敢試。”但經他主動與客人建立關係後,現時熟客已突破每位二三千元的價格關口,“你知道嗎,反而七八十歲的老顧客,更願意信任我,讓我為他們的飯餐全然發辦!”
三、美麗華國金軒 主廚 鄧浩宏
鄧浩宏的母親是廚師,篤信佛學;耳濡目染之下,鄧浩宏一直認為,為廚應物盡其用。所以,當他在3年前首次聽到有人做“中菜廚師發辦”時,他隨即表示認同、有興趣,原因除了是能有效減少廚餘,更精準地傳達做菜理念,“也能夠串連起中菜各個菜系!”
早在參加活動前,鄧師傅已在中菜廳嘗試“廚師發辦”。他會先到廳面跟客人打招呼,依次問及“喜歡吃的東西”以及“不喜歡吃的東西”後,會即時修改預設的“廚師發辦”餐單,並給客人過目,“這是一種對客人的尊重吧!”他說得謙遜。
鄧浩宏認為,若要透過“廚師發辦”方式讓食客滿意,那還須靠主廚、服務員及侍酒師三方聯手合作,“就像我常駐廚房,很難知曉客人對每道菜的想法,必須靠服務員反映,我才能作出即時調整。”他認為,中菜做“廚師發辦”的最大得益,是能讓他有空間逐步完善新菜式。
四、營致會館 行政總廚 蕭顯志
“粵菜講究‘不時不食’; 這個精神跟‘廚師發辦’概念很相近。”
入行超過40年的蕭顯志,收到邀請後就二話不說答應了。“說起‘廚師發辦’,普遍客人都聯想到‘日本菜’,大概從沒想過中菜也能這樣做。”他說,疫情之下生活枯燥,於是想換個新形式,為本地食客增添新鮮感,“也好感受我一直用心做菜。”
蕭顯志認為既然要做到“廚師發辦”,就索性一如日本壽司店般不提供任何菜單,客人全憑對餐廳及廚師的信心決定訂座。
他相信,把粵菜做成“廚師發辦”,許多廚師理應覺得游刃有餘。“粵菜有很多不同的材料配搭及煮法,廚師可因應手裏的時令食材,演變成一道道精彩菜式。”他認為現時做廚師發辦的挑戰,莫過於需提前備料,包括浸發乾貨、熬湯等,“但做廚師,還是需要不斷挑戰自我,擦出新火花!”
中菜廚師發辦身世 是一種“手段”?
兩年前在面書上,偶然認識鄔智明(Sammy)。
當時只知道他是業內人、是澳門美獅美高梅餐飲助理副總裁,對港澳台高級餐飲發展──特別是當代中菜,懷抱無比熟悉與關切。早前鄔智明回港發展,特意相約來一次深談。
我們談餐廳評鑑、談中菜新潮,談澳門米其林餐廳與大廚、談勝哥私房菜的炸子雞。鄔智明也談他的抱負。
“希望能好好守護中菜的傳統。”席間他這句話,我記憶猶新。
為何中菜“廚師發辦”蔚然成風?
“餐飲經營,總是隨着大環境瞬息萬變。”鄔智明講述了他二十多年的觀察:從劉健威的“黃色門廚房”、余健志的“囍宴”的私房菜年代,及至自米其林登中港澳,中菜型態此後有了三大“進化”:一是菜式按“位”上菜,“讓多數是單身或二人同行試菜的外籍評審,以及商務客人,能夠多試餐廳菜式”;二是擺盤更用心,“主要受西歐菜文化影響,‘手機先吃’文化則推波助瀾”,讓中菜多了“色香味”以外的核心元素;三是主廚開始從廚房走出來,與食客交流、建構信任,“更積極經營自己的形象及履歷定位。”
鎂光燈的焦點,這些年遂由“食物”慢慢轉移至“主廚”上;曾與他先後共事的李文星及黃永強師傅,亦由“後台害羞小生”變成“餐廳標誌”,印證中菜主廚的社會地位日漸攀升。
鄔智明指出,政府也提供資源配合,設立相關認可課程,就像中華廚藝學院大師級課程,“是業內公認最高級”。
“這些都奠定中菜做‘廚師發辦’的根基,風潮蓄勢待發。”2018年,當鄔智明首次聽到澳門新濠天地摩珀斯酒店(Morpheus)中菜廳天頤以“廚師發辦”作號召時,他毫不詫異;但他隨即補充,“雖然當時的出發點,是為了‘答謝’大額賭客,讓他們覺得夠臉子、有驚喜,因而繼續留在酒店‘消費’。”
抓住“人人想當VIP”的心態
中菜“廚師發辦”的身世,驟聽是一種“手段”,也與博彩娛樂業“唇齒相依”;但鄔智明指出,聰明的中廚都懂得從中運用資源,達成內心事業願景。他曾向新濠天地餐飲部副總裁Perry Yuen了解,“現代中菜稍不留神就成為不倫不類的融合菜;餐廳設立雙主廚制,就是希望藉新舊兩代廚人在日常商討菜式做法時,互相提點,中菜才得以傳承、平衡。”天頤已由起初以“單”字的出菜方式,演進成以當月的兩個節氣作主題,“期望傳承論語‘不時不食’的悠久傳統。”
鄔智明也寫飲食,論述札實,也做實事。
這位餐飲管理者認為,如中菜廳要搭上風潮落實推出“廚師發辦”,那就有“四大考量”:一是明確設定餐牌價位,“乾貨、海鮮價格的落差與浮動很大,動輒差距數千元”;二是是廚房運作及接客量,“或可先於貴賓房小批次試行,避免投資過大。”三是精緻食器配合,“餐具、酒壺等,應與用餐環境、餐廳市場定位配合”;四是因應主廚風格而協訂出“人無我有”的亮眼新菜,同時說點不同的文化故事,“但不能忘記是:主廚由始至終都是‘廚師發辦’體驗的靈魂人物。”
這是一場信任遊戲 名廚荒木水都弘談Sushi Omakase
日語裡的Omakase,意指“拜託、全權委任”,有信任之意。
過去主要用於日本壽司店之中。
客人把這一餐的選料、安排付託給廚師,中文意譯為“廚師發辦”。
這種餐點模式在近10年,甚至20年被推崇備至,同時也影響整個飲食界的發展。
素來祟尚日本飲食文化的香港人,近年對Omakase更是着迷。
根據Google搜尋趨勢的數字反映,2009年起大眾對於“Omakase”一詞已偶有關注,2017後大家對它的熱度更是節節上升。
到底香港有多少間Omakase店?當中又有多少屬壽司店?暫時並沒有機構或工會作正式統計。但不少業內人士都認同,疫症肆虐至今的兩年,壽司店增幅是近年來最多:有日本星級名廚親自赴港設店,或派出弟子在港揚名的亦大有店在。有在港耕耘多年的日本師傅自立門戶後聲勢大好,另亦有不少香港廚師加入熱潮紛紛設店。預約困難的高質鮨店,分分鐘要等到2023年才有機會一嚐;誠然素質未如理想的,着實也有不少。
日本的壽司店,由江戶時代的屋台(路邊攤)至後來設有店面,過去一段長時間都奉行お好み(Okonomi),客人作主,按店家當日供應的鮨種,自行決定吃什麼叫什麼。至後來,魚料選擇漸豐、壽司漸轉精緻細件、高級壽司店增加、日本壽司逐漸走向世界舞台等因素使然,以定額收費、由廚師決定餐點的おまかせ(Omakase)走向普及,引用台灣鞭神老師(李廼澔,飲食文化研究者)的形容“おまかせ的點餐方式不但是變得理所當然,甚至成了許多首先不可撼動的唯一點餐方式。”
星級大師對廚師發辦的定義
荒木水都弘(Mitsuhiro Araki)在香港主理的壽司餐廳The Araki自開業後一年瞬即摘下米其林一星。店內不設餐牌,只有一種價位,每人享有3道前菜及14塊壽司起,由廚師席前準備及奉上。“Omakase以日文直譯,可解說成 I will leave it up to you”,Araki分享他所認為的Omakase:“一,是指我準備食材,你們都得相信我。二,客人來坐下,我因應你們的反應,決定各人所吃的,由種類至份量。”這儼然是一場信任遊戲,在不知道仔細餐單的情況下,全然信任廚師會按照鮨種的季節性、供應情況及味道,以十足功架、知識及經驗為自己送上各款壽司或刺身。
不時不食 到菜市場購買鮮活海產
誠如Araki所言“新鮮度和季節性在Omakase用餐體驗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食材的鮮活度同時也是客人付託高價及時間的信心來源。不論是從日本訂購極有限的野生吞拿魚,或是購買在地鮮活的野生釣口,一切都講求與供應商的交情。現時與Araki合作的正是日本最著名吞拿魚批發商之一Ishiji,人脈關係可見一斑;而在香港購買魚料,就全靠日復日親自挑選、與攤販培養情誼,務求入手優質鮮貨。
“Omakase的重心及靈魂由每天清晨開始”,現時店內逾半鮨種都從香港菜市場搜羅所得,由釣魚經驗豐富的學徒Wing,每天七時在大埔菜市場購買鮮活海產,並反覆與Araki匯報狀況。採訪當日就買到釣口白鱲及赤鱲、野生平目魚、兩隻墨魚,以及一條在流浮山以鹹水養殖的白鱔。“墨魚這樣灰灰黑黑的才新鮮,你現在觸碰都依然有反應”、“平目魚是日本高級魚料,香港只有10月至農曆新年前才有,1月最當造。”這些都是當時得令的自然產物,憑藉買手的經驗去檢驗,並維持鮮活度。
一眼關七 為客人喜好度身安排
廚師站在客人面前調理食材、直接出餐,是廚師發辦的重要特色之一。客人安坐於長長檜木桌,欣賞廚師切割、搓捏;廚師由淡至濃、按是日魚料安排順序,一樣接一樣。表面看來,廚師是一切的獨裁者,來者都得按他所發辦的默默承受。然而,席前講求的不只是一場廚師功架的演示,精於此道者更需具備察言觀色的條件,並按每位客人的需要及喜好度身安排。
“與客人面對面,我可以一一捕捉他們的反應,提供更好的壽司體驗。”每一種微小調節包括大小、溫度、時機、節奏及平衡。看到新來訪的客人,Araki會仔細講解如何用手提取壽司是為合適,“但這不是必須,只是一種建議。你想用筷子也可以。”不用客人說明,他就會留意到某訪客是左撇子,便暗自調校壽司擺放的方向。他又補充:“由春至夏、夏入秋,季節變換都會影響客人的味蕾。外面冷冰冰,入店暖烘烘,客人的狀態及胃口都有不同;又或是當日某某想吃刺身、某某想吃壽司、男士大多能吃多兩塊、女士或年長者的胃口較小……人人都有不同。”
意會客人的喜好,全憑廚師在調理食材之間一心多用,一眼關七之餘又與服務員以眼神及默契應對,加茶加水不在話下,遇有某客人久不動筷,就必須靠服務員適度關懷,再暗自轉告廚師。Araki形容:“Sushi Omakase是顧客和廚師之間非常親密的體驗。”這一種親密來自於享受,也來自於不尷尬的溫柔。他總常掛在嘴邊:“最重要的始終是客人是否滿足、快樂。”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