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明周刊副刊

【招牌菜】藝人在廚房找到自己 張亞莉落力推廣客家菜

告別演藝界,張亞莉轉投廚藝界,更將原名張馨月改作張亞莉,在料理中找到真正快樂的自己。

Advertisement

張亞莉曾經以為演藝才是她的舞台,後來她才知道,在廚房才能找到她的初心。

她曾經以為,婚姻是她的依靠,後來才知道,男人只是陪伴你生活的人,女人需要做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女人要先會照顧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別人;一個女人要先愛自己,才可以去愛別人。

ADVERTISEMENT

張亞莉,或許更多人認識她的原名叫張馨月,她是台灣演員、美食電視台製作和主持人、廚藝老師,如今更是暢銷書作家。

張亞莉現為台灣客家美食交流協會顧問、客家電視臺《歡喜辦桌》製作人及主持人、客家電視臺《食在料理王》主持人、客家電視臺《客家灶下》節目主持人及臺北市政府2012臺北美食展廚藝教學區節目主持人。

廚藝是吃出來的

這些年來,她一直努力地研究菜譜、傳承美食。而她去年的著作《亞莉的好客廚房》客家菜料理書,更一舉拿下博客來排行榜冠軍。

觀眾一直認為,藝人一般都不具備真正好的廚藝,為推翻大家的刻板觀念,張亞莉去了香港、西班牙、意大利跟米其林大師學廚藝,並投入各項比賽,去年更獲得環球廚神明星爭霸賽冠軍。

張亞莉用她一顆溫暖的心、扎實的手藝和美好的味蕾,征服了觀眾。也讓大家看到了,她就是一名全能的藝人。

張亞莉從小就有貪吃的料理魂。從小就背着大人在廚房偷吃東西。貪吃這毛病,至今都沒變。當了藝人後,最開心的還是,每到一處,就找機會去吃,吃到好吃的,她就回家細細研究。她笑說,她的廚藝,有一半是後天吃出來的。

愛舞台劇 不愛娛樂圈

張亞莉的戲劇人生,是從她高中開始的。那時她加入了戲劇界,並選擇了她最感興趣的舞台劇。

“那時就已覺得舞台劇養不活一個人,開始思考自己的出路,剛好,看到了台視招聘演員的廣告,於是鼓起勇氣報名了。”

那是1992年,有四千多人報考,但只錄取3男3女,很幸運的,張亞莉就是其中之一個。而與她同期被錄取的,包括了陳孝萱和邱心志等人。 

那個時候,張亞莉的演藝生涯可說是非常順暢也很幸運,獲台視簽約後,就戲約不斷,成為演員後的半年,她就給自己買了汽車。

“可是,我一點也不喜歡娛樂圈,熱愛舞台劇的我,心是偏向藝術的,但作為演員,往往得接許多商業片,所以,我每次拍完戲就回家,不愛交際也不愛應酬,娛樂圈內也沒有朋友。”

當小廚師  給弟妹做飯

張亞莉這些年來都很用心地到處推廣客家菜,進行多次的巡迴客家菜講座,為的就是把客家的精神流傳下來。

身為家中長女,在頭份的客家莊長大,從小就愛在田裡追雞捉蟲,是個野孩子。

“媽媽是閩南人,嫁到客家莊後,很努力地學習客家話,做客家菜。她一開始,就買了一大包糖果,到處去分給客家莊的孩子們,只要孩子們願意教她一句客家話,就有糖果吃,足見我母親的學習之心有多強烈。”

在她上小學三年級時,父母做生意忙不過來,張亞莉開始入廚煮飯菜給弟妹們吃,給弟妹準備便當。

她說,當年忙碌的媽媽也總會煮一大鍋的爌肉,讓他們吃足一個星期。 

為了一句話  走入婚姻

28歲,張亞莉結婚了,和對方認識2年,因為他的一句話,她就嫁了。

“我其實很喜歡待在家,可以做一些家居佈置,當時,這男人告訴我:‘結婚後,你就只負責家裡,其餘的,由我來扛起。”我是嫁給了這句話。”

結果,這段婚姻只維持了3年。“我想離婚,但是為了孩子而拖拉了好一段日子,直到我母親去世,才下了決心。”

那個時候,張亞莉患上憂鬱症,偏偏親愛的母親又離開了她,可說是雙重打擊,她甚至有過輕生的念頭。

女人要掌握 自己命運

張亞莉說,母親去世時,她要求2歲的兒子給母親上香,但是兒子崩潰大哭不願意,那時,她看着痛苦的兒子,忽然領悟了。

“兒子的生命是我給的,我照顧不好自己,不愛自己,又如何有能力去照顧兒子、愛兒子呢?於是,我決定斷開那失敗的婚姻,不顧一切的。”

當時,她一無所有,身無分文地離了婚,當起單親媽媽,獨自撫養2歲大的兒子,經歷最難熬的日子。

“可是,我還是幸運的,當時又有戲找上我來演,為了養兒子,我重返演藝圈,記得當時的我,每到一處拍戲,都是牽着兒子去,那最痛苦的日子,總算是撐過去了。”

而今,她兒子已經20歲了,而張亞莉也已再婚,15年前,她遇上一個知她懂她支持她的男人,相識10年後結婚,現在的丈夫就是藝人老公劉士民。兒子和丈夫,這些年都是她的頭號試吃員。

“現今的我非常幸福,也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

她說,第一段婚姻,她只想有個依靠,後來她才明白,就算結了婚,女人還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應該囿於家庭主婦的角色,她可以有自己的夢想,有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也因為失敗過,她更惜福。

下戲後  鑽研烹飪技巧

在因緣際會下,張亞莉接手廚藝教室Yamicook,從學員變成管理者,她用了5年時間來轉換經營模式,成功替公司和自己找到新的定位。 

張亞莉說,藝人要轉型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從拍戲、主持,到做料理,職涯的轉換令她吃足苦頭。

為尋得自在的一爿天,她加倍努力,重返校園學習餐飲管理、與優秀的烹飪大師切磋交流,努力推動學童食養教育。比如,她會帶一群孩子參觀超市,教他們如何選購食材,讓他們從各種廚房事務中學習惜物的可貴。

關注學童 食養教育

在因緣際會下,張亞莉接手廚藝教室Yamicook,從學員變成管理者,她用了5年時間來轉換經營模式,成功替公司和自己找到新的定位。 

張亞莉說,藝人要轉型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從拍戲、主持,到做料理,職涯的轉換令她吃足苦頭。

為尋得自在的一爿天,她加倍努力,重返校園學習餐飲管理、與優秀的烹飪大師切磋交流,努力推動學童食養教育。比如,她會帶一群孩子參觀超市,教他們如何選購食材,讓他們從各種廚房事務中學習惜物的可貴。

人生如芥菜 苦盡甘來

張亞莉用“芥菜”來比喻她的人生。

“年輕時的自己就像新鮮採下的芥子,青綠好看、純善而天真,有時會沒來由的不好意思,有時會困窘在自縛的繭裡,難以突破。”

芥菜微苦微澀,一如20歲時的她,滿懷抱負,有原則卻沒方法。苦澀的芥菜需要清水汆燙或含高脂的高湯一起煮,方能去澀。當時的她,身邊亟需有個人幫她拿主意,彷徨無主得就像芥菜般苦澀。

新鮮芥菜經過鹽巴的搓揉,堅挺不見了,開始產生微微的酸味。30歲那年,她經歷了人生的挫敗和巨變,就像鹽巴,灑在她裸露的傷疤上,疼痛無比,但她也逼着自己重新開始。她嘗試超越往日的青澀,轉化成不同的風味。

40歲,她埋首於料理世界,在不同的領域中,她找到了自己的無限可能性。原則性變少,包容力變大了。就如酸菜經過烈日的曝曬,水份已蒸發,塞入瓶子發酵半年後,酸味不見了,成了性味回甘的福菜。

經過時間的沉澱,福菜就會華麗轉身變成梅干菜。外觀暗沉,但風味更加溫潤、香甜回甘。大家最熟悉的梅菜扣肉,就是用它來襯托,它無法成為主菜,但是它可以襯托五花肉 成為一道經典菜餚。

張亞莉說,她期待50歲以後的自己,可以成為梅干菜,欣然接受自己不再年輕,心境更加豁達。她可以不當主角,但一定要是最傑出的配角。

她的芥菜人生,有滋有味。

客家菜 吃的是純粹

《亞莉的好客廚房》一上架,就登上博客來新書排行榜第一名,原因就因為夠簡單。

她說,客家菜沒有細緻刀工,也沒有複雜調味,吃到的,是食物的純粹,一種庶民生活的樸實感覺。

《亞莉的好客廚房》重現那些封存在記憶裡的味道,讓更多人能簡單的在家就能做出道地美味的客家菜。

張亞莉找來台灣8個客家媽媽,請她們留下了拿手的佳餚,從兒時餐桌上奶奶媽媽做的炆爌肉、福菜炆筍乾出發,再細說自己做客家料理的心路歷程。

《亞莉的好客廚房》,對於客家食材的起源和做法,也有完整介紹,它不單單只是工具書,更像是推廣客家文化的美食書,充滿人文底蘊和情懷。

家裡的味道 最美味

張亞莉說,客家人與生俱來討生活的本領,以“吃飽”為生,種稻種茶種菜,還有飼養家禽和牲口,看起來簡單的粗活,但其實充滿智慧。

她說,她記得小時候,常見奶奶用地瓜葉來餵豬,一些地瓜葉就會拿去煮一大鍋的地瓜籤粥,那畫面和味道,讓她非常難忘。奶奶離世後,她開始從做料理的過程中找回和奶奶的記憶,做菜也成了她和奶奶之間的情感連結,從記憶、味道、嗅覺中,找回奶奶帶給她的味道。

同樣是地瓜,用刨成細絲的地瓜煮粥,比用地瓜塊煮出的粥,因處理手法的不同,風味也就有別了,這是她童年回憶帶給她的秘訣。

“吃遍各地美食,最耐吃的還是從小吃到大的,最想學的還是媽媽和奶奶的手藝,家裡的味道還是最美味的。”

在主持客家電視節目中,認識了許多客家媽媽,在她們的廚房裡,她也品嘗到當年媽媽的味道和情感的記憶。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