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明周刊副刊

【招牌菜】中國YouTuber巴黎魚皮豆 用鏡頭敘述大馬之美

今年3月,YouTube上出現了一個叫“巴黎魚皮豆”的頻道,那是一名到馬來西亞生活的中國女人,藉此頻道詮釋和分享她在馬來西亞生活的經歷和所思所想。

巴黎魚皮豆的視頻呈現方式,和馬來西亞一般的博主有所不同,無論是大馬美食或大馬人生存狀態的影片分享,都拍得像一部唯美的短片電影,深度、感性的旁白,充滿了療癒性,很快就擄獲一批粉絲跟隨。

Advertisement

巴黎魚皮豆的博主叫王威,來自中國江蘇省,主修電影,她在法國生活了13年,2年前來到馬來西亞,意外地成為小有名氣的博主。

這2年在馬來西亞檳城的生活,讓王威滿滿驚喜,深深愛上這裡的一切。

2年前,一個來自中國江蘇省的女子王威,帶着家人,從生活了13年的法國巴黎,搬到馬來西亞檳城來。

她曾在巴黎第三大學攻讀電影學,畢業後在法國開公司做過貿易,如今和家人搬來大馬,卻意外地當上博主。今年3月開始經營的巴黎魚皮豆頻道,已有10萬的播放量。

ADVERTISEMENT

“其實在法國的時候,已有意做YouTuber,但是尚未正式開始。到了馬來西亞之後,覺得這種跨國搬家的背景和經歷,比較典型,也比較容易為‘人設’和頻道定位,於是開始做起來。”

巴黎魚皮豆頻道是以比較另類的方式來呈現,前期主要以散文式的陳述為主,法國和大馬兩地的照片、視頻交替呈現,配以聲音旁白。8月開始,她加入“我和我的馬來西亞——華人訪談錄”系列,通過聊天的方式,接觸當地的華人、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再用影像的方式呈現到觀眾面前,將檳城乃至整個大馬華人的生活狀態,在網絡上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

巴黎魚皮豆頻道是以王威這名海外人旁述在檳城生活的點滴,包括馬來西亞的日常和飲食文化,有觀眾說,她動人的聲線和陳述的方式,很“療癒”,拍得像部唯美短電影,讓舒服投入其中。

為什麼離開法國?

王威的拍攝手法很“生活”,比如,就算是想介紹檳城的美食,她也像是在述說自己的日常,一開始先以照片和旁白來敘述心情,間中談到一條檳城的老街,才又融入她在向小販購買和享用美食的影片畫面,自然生動。

檳城到底有多好,值得人們從世界各地、四面八方投入它的懷抱?

為什麼離開法國,又為什麼選擇馬來西亞?畢竟,法國有世界一流的全民醫療,優越的地理環境,還有豐富的人文資源,讓它成了很多人的夢想之地。

然而,王威說,法國巴黎的冬季寒冷多雨,每年有近5個月的雨季。對於喜歡陽光的人、特別是有關節問題的中老年人來說,是個很大的困擾。除卻天氣原因,海外華人對於歐洲始終缺少一種歸屬感,尤其有個“中國胃”的人,這也是促使他們離開的一個原因。

檳城這美食天堂,滿足了王威這個“中國胃”。

透過鏡頭,王威分享了在大馬生活的有趣經歷,大馬的生活與飲食文化。

4條件毅然移居大馬

馬來西亞因為有着滿足王威的4個先決條件,讓她決定舉家遷移至這裡來。

大馬有椰林樹影、水清沙幼的海灘,還有一年四季25℃到32℃的宜人氣候。這裡有海底撈、鼎泰豐、各式火鍋店和中餐館;也有越南菜、日本菜、韓國菜和阿拉伯菜。

大馬還有教學一流的英式國際學校,孩子畢業後可以無縫接軌升入排名世界前列的大學;有熱鬧騰騰的菜市場,豪華的購物中心,也有舒適高端、保安完善的住宅小區。另外,大馬也有移民政策,支持父母辦理依親簽證,可以輕鬆實現和父母的團聚。

“體驗過西方世界的所謂發達和文明,也體驗過馬來西亞的生活,如果讓現在的我作一個選擇,縱使我已經身家上億,馬來西亞也依然是移居首選。友善又單純的人民,無拘無束又接地氣的生活,隨手可得的優質飲食,與世界接軌的國際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使這個地方,無論從哪個角度衡量,都是華人宜居之地的第一選擇。“

所以,王威也樂於向同胞們作出推薦:無論你是在世界哪個角落生活的中國人,如果你自己和你的後代希望回歸華語對談的生活日常,同時又希望享受簡單無壓力的社會人文環境,馬來西亞歡迎你。

在法國生活13年後,王威於2年前選擇在大馬檳城定居,尋找更接近夢想的家園。

王威從亞洲遠赴歐洲留學、創業、成家,再回到亞洲國度生活。

王威也愛大馬的娘惹菜。

法國是自由平等博愛的國家

王威27歲那年就去了法國,她在法國唸書、工作、創業、結婚生子,一晃就過了13年。

2009年,正值海淘和淘寶網店的蓬勃發展初期,她和丈夫成立了化妝品貿易公司,還開了當時巴黎第一家華人藥妝店。公司雖然沒有做很大,最好的時候一年也有60萬歐元(逾280萬令吉) 的營業額,養活了公司和自己的小家,還把雙方父母都接到法國長住。

在法國的13年,對她最大的影響就是所謂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法國精神。

“比如在巴黎的公共游泳館和健身房裡,總能見到小兒麻痹症、唐氏綜合症或者自閉症患者在專業人士的陪同下進行訓練;大街上和公共場所隨處可見殘障人專用通道、電梯,商場裡人性化的母嬰室,讓各種行動不便人士能夠走上街頭、正常的生活。”

最愛吃韃靼牛肉

至於法國的飲食,王威說,如果按照地域細分的話,是有很大區別的。

她說,比如位於東部的法國第二大城市里昂(Lyon)是法國真正的美食之都,那裡的菜口味偏重,講究烹飪的火候和使食物更加入味的方法,擅長把各種動物內臟做得特別美味。

“法國飲食注重食材的選擇,烹飪手法以焗、煎、燉為主,通常保留了食物的原味。”而王威最愛的法國菜,就是那道Tartare(韃靼牛肉),是用新鮮高品質的牛肉剁碎,加入香料,有時會配上生雞蛋,毫無牛肉的腥味,是一道非常好吃的冷菜。和韓國的生牛肉加入糖調味不同,法國的韃靼牛肉保留了牛肉的原始味道,非常獨特。

她說,法國人用餐時間較晚,一般晚餐八九點才正式開始。到了夏季的夜晚,街邊的露天桌椅上就坐滿了客人,觥籌交錯,相談甚歡,一頓飯慢吞吞吃到午夜,邊吃邊聊,就是他們的就餐文化。

巴黎的另一個景致,就是街邊的咖啡館。小圓桌一張挨着一張,法國人約了談天,往往一杯Espresso,或者一杯Mojito就能坐上一個下午。

早餐,吃可頌麵包配咖啡,也是他們難以割捨的就餐習俗。到了傍晚,看到路邊的麵包房開始排起長隊,買了熱騰騰法棍的人們從裡面走出來,一定會用手掰掉法棍頂端那個尖尖,咬上一口,酥脆無比,心滿意足。

有個“中國胃”,也是王威選擇馬來西亞生活的原因。

王威一家人如今都在檳城快樂生活。

中國胃迫使她離開法國

王威和家人在法國,見證了2015年的恐襲,見證了2019年的巴黎聖母院大火。她是如此愛這個國家,愛它夏天的風,冬天的陽光,愛它可愛的人民,和它滄桑的樣子。

那她為什麼還要離開?

了解她的人更知道,她的故事,其實只是一場關於“中國胃”的瑣碎鄉愁。

就王威個人而言,她是完全不相信,有哪個海外華人,可以終年不吃中餐,完全像一個西方人一樣生活在西方國度。

至少她身邊的中國朋友,和她認識的其他國家的華人朋友,就算住家離中國超市很遠,每週也都會不辭勞苦去中超買菜。就連中西聯姻家庭,每週也會吃上幾頓的中餐。

她說,一個巴黎導遊曾說過,對於到歐洲旅行的中國人來說,15天是“不吃中餐”的極限,超過15天吃不到中餐,導遊就會遭到投訴。

“中國胃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雖然我女兒在法國出生,平時也極愛吃三文治、漢堡包、披薩等西餐,但是如果讓她一直吃下去的話,她不出幾天就會厭倦。而米飯和炒菜的組合,好像是搶救中國胃的靈丹妙藥,無論在哪個國度,有時候只要一頓中國菜,人馬上就活了過來。”

而檳城,對她而言,就是集香港和台灣的優點於一身,不但氣候宜人,又同時滿足了“中國胃”、“文化融入”、“民風淳樸”、“教育性價比極高”,又可以實現父母團聚的一個城市。

來到馬來西亞後,王威開始當博主,開頻道述說她在檳城的生活。

相中大馬的中文傳承

在大馬生活了2年,她最大的感受是,這裡的多元文化、生活習慣,融合了東方和西方的特色,讓在西方世界生活了十幾年的她,有了一種熟悉的代入感。

她說,之前生活的法國社會,是個歐洲人、非洲裔、阿拉伯裔、亞裔兼容並蓄的大熔爐;而馬來西亞更是一個多種族文化並存的地方,在某種程度上,這裡的三大種族(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之間的融合更加深入,整個社會的寬容度更高。簡單的人際關系、自由和諧的社會環境,對她們來說,更容易適應。

更重要的一點是,她說,馬來西亞是世界上除了中國以外,最注重中文傳承的國家,是除了中國大陸和港澳台之外的唯一一個有着小學、中學、大專的完整華語教育體系的地方。

“雖然我的孩子們就讀的是國際學校,但是他們學校對於中華傳統節日非常重視,每到中國春節都是全校師生一起隆重慶祝。日常生活裡,帶孩子們出門購物、玩耍,除了英語交流外,他們還可以跟本地華人親切的說起漢語,這一點讓我倍感欣慰。知道自己來自何處,對於海外出生的華裔孩子,是進行身份認知最重要的一點。”

驚嘆檳城人太嘴刁

王威說,檳城在2014年的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中被選為“全球美食城冠軍”,可見它在國際美食中的核心地位。

“檳城食物的種類繁多,菜系方面主要是以中國福建、潮州特色為主,經過多年的演變過程,與本地馬來菜餚雜糅,逐漸形成獨具一格的‘檳城美食’。”

她說,在檳城,由於各種族文化交融,食物也體現出某種共通的特性,很難簡單的說出某種食物的淵源,因為它往往是經過了漫長的演變和沉澱,才形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特色。

“檳城人對於食物的挑剔,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檳城靠海,所以海鮮是檳城人的最愛。而檳城人對海鮮更是到了極盡挑剔的地步,他們幾乎只吃海邊檔口剛剛打撈上來的鮮活海產。另外,檳城是國際旅遊城市,對於很多外國遊客光顧的‘出名’檔口,比如某些網紅福建麵、網紅炒粿條,檳城人是不屑於光顧的。他們對於食物檔口,有自己的執著,因為從小到大,他們挑剔的味覺,就是最好的‘美食指南’。”

王威眼中的檳城美食 欲罷不能 亞參叻沙

我覺得亞參叻沙的整體感覺跟四川酸辣粉比較像。

Laksa的麵條是瀨粉(粘米製成),而酸辣粉是紅薯粉做的,口感都是Q彈的,瀨粉更軟些,而紅薯粉絲更有彈性。

味道上,兩種食物都是酸辣口味,Asam Laksa的酸味主要來自於亞參(Asam),辣味主要來自於南薑和辣椒;而酸辣粉的酸味來自於醋,其麻辣味主要來自於四川辣椒和花椒。

最大的不同點是,Asam Laksa的湯底是魚湯,並且加入蝦膏,這是它甜味的來源;而酸辣粉的澆頭則是煮肥腸和豬耳的湯,且沒有甜味。

我覺得我喜歡酸辣粉的主要原因就是它的麻辣和口感上的刺激,而喜歡Asam Laksa的主要原因則是其中添加的東南亞特有的香料植物,比如香茅和薑花,清香又帶有讓人欲罷不能的氣息。

百吃不厭 煎蕊

煎蕊其實是一種起源於印尼的傳統甜點,在刨冰上澆上以糯米粉製成,班蘭葉染色的綠色粉條,再淋上椰汁或椰漿,最後澆上椰糖漿。有的還會加入紅豆作為輔料。

這道甜品,對我來說,是一道獨屬熱帶地區的街邊美食。炎熱的午後,來一碗口感豐富的刨冰,冰渣在舌尖滑開的瞬間,甜蜜也融化在嘴裡,一切煩躁不安都消失了。

我覺得這道食物,與一般的刨冰最大的區別就是,椰糖和椰漿的加入,東南亞風味立刻呈現出來,百吃不厭。

一解鄉愁 粿條湯

粿條湯這道美食比較容易讓我接受的原因是,我比較愛吃湯湯水水的東西。我經常光顧的一家店就是Tanjung Bungah巴剎的那家“現煮西刀魚丸粿條湯”。用豬骨熬製的湯作為湯底,輕薄爽滑的粿條,配上手打西刀魚丸、肉餅,還有豬肝等內臟,吃之前澆上那一小碟尖椒調味汁,這滋味太豐富了。

這讓我想起以前在中國的時候,最愛吃的米線。跟雲南的米線不同,我的家鄉江蘇徐州的米線,選用細而有韌性的米線煮製而成,高湯作湯底,撒上少許的肉醬和榨菜末,還可以加入乾切牛肉,最後再淋上辣油,撒上香菜。

廿多歲離開家鄉之後,無論走到世界哪個角落,那碗記憶中的米線,總在心頭縈繞,揮之不去。雖然檳城的粿條湯,跟我家鄉的米線,有着本質的不同,但是那軟滑的口感和香濃的湯底,對我來說,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於我,這不是一碗簡單的粿條湯,而是讓我得以一解鄉愁的“寄托”。

巴黎魚皮豆頻道:

https://youtube.com/channel/UCi7XdTrdboBxAVTwgPONCWg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