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我愛童玩2】五腳基童玩館落力推廣 傳統遊戲童玩富教育性

報導:劉楚珊  攝影:葉鍾華

韓國電視劇“魷魚遊戲”近來爆紅,劇情是講述456名背景各異但同樣債台高築的玩家,為了贏得456億韓元的獎金,而齊齊參加一系列致命的韓國兒童遊戲。在這過程中,他們面對殘酷的人性考驗,拼命闖關以便能贏得最終勝利。

Advertisement

雖然大部份觀眾是因為此劇的刺激性而深受吸引,但一些觀眾或多或少也通過此劇聯想到自己年幼或年少時所玩的一些遊戲,甚至對這些傳統遊戲回味無窮。

其實,許多深具本土特色的傳統兒童遊戲極富教育性及運動性,為鼓勵家長陪孩子玩遊戲以促進親子關係,五腳基童玩館在創立7年來,便致力通過舉辦活動並走入校園推廣傳統童玩及遊戲。

鄭巧庭:傳統童玩不只是遊戲而已,過程中也傳達了人生哲理。

傳統馬來風箏(Wau)是吉蘭丹州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手作藝術品,也是當地人幼時都愛玩的“玩具”。

ADVERTISEMENT

舊時陀螺都用木製(褐色),現代陀螺(黃色)則是以塑膠製成。

來自檳城的90後鄭巧庭在大學時期曾與朋友組成團隊,多次走進本地中學和大專校園向學生推廣傳統兒童遊戲。他們也曾多次在檳城廟會和各項文化活動上帶動小朋友一起參與傳統兒童遊戲,同時也鼓勵家長參與其中。

“我們在推廣時發現,許多千禧年後出生的年輕人因在電子科技發達的年代成長,因此,他們在童年時期幾乎沒有玩過傳統遊戲,有者甚至從沒聽過。”

於是,2013年,她與父親鄭錦華聯辦五腳基童玩館,以向民眾推廣逐漸失傳和被遺忘的傳統兒童遊戲,尤其是具有本土特色的童玩。

她舉例說,很多國家的兒童都愛放風箏,但說到具有本地特色的風箏,那就非傳統馬來風箏(Wau)莫屬,而它也是吉蘭丹州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手藝,當地很多小朋友幼時都愛玩Wau。

“此外,馬來播棋(Congkak)、陀螺(Gasing)、跳格子(又稱跳房子)、跳繩和七粒石,都是具有本土特色的傳統遊戲。”

她說,我國是種族和文化多元的社會,因此,很多童玩並沒有種族之分,各族小朋友常玩在一起,而這也是本地童玩的特色之一。

她也發現有些童玩,如跳繩、跳格子、馬來播棋和七粒石比較受小女生的歡迎,至於小男生則比較喜歡玩陀螺和放風箏。

她與團隊收集世界各地童玩的資料時發現,跳繩不只是本地人幼時愛玩的傳統遊戲,因它也曾在東南亞其他國家流行一時。

“在80年代,常見的跳繩是用橡膠圈製成的,當時的兒童會用橡膠圈勾在腳趾上,然後將一個又一個的橡膠圈串連成一條橡膠繩。由於橡膠圈的費用不高,因此,跳繩當時成為廣受東南亞小朋友歡迎的遊戲。”

“我們也發現,跳格子是一個國際性童玩,因為許多國家的民眾在童年時都曾經玩過跳格子。”

北馬玩七粒石 中南馬玩五粒石

鄭巧庭及其團隊曾走遍全國各州,並發現沙巴和砂拉越的大自然資源豐富,因此,當地的童玩多數是使用大自然材料製成。

其中,腳踩椰殼深受當地民眾喜愛,他們將椰殼剝開各成一半,再用一條繩串連,然後雙腳踩在椰殼上行走並手捉着繩子,這是當地人童年愛玩的遊戲。

她也發現,本地傳統遊戲在不同區域的名稱和遊戲方法略有不同。例如,北馬的民眾幼時是玩七粒石,但中馬和南馬的民眾童年時期是玩五粒石,遊戲方法與七粒石稍有區別。

她與團隊除了在本地推廣傳統童玩,也曾到中國和印尼帶動當地小朋友一起玩兒童傳統遊戲。其團隊原本計劃於過去兩年到新加坡和台灣進行推廣活動,最終卻因冠病疫情未能受控而無法成行。

挑竹籤遊戲的材料已改變,即從竹籤變成塑膠籤,但遊戲規則依然一樣。

七粒石(右邊)的材料已有所改變,如今是以包裹着米粒或豆子的小布袋為材料(左邊)。

紙娃娃是許多小女生兒時愛玩的玩具。

傳統童玩材料 隨時代演變

隨着手機和電子遊戲越來越盛行,如今,很多傳統童玩逐漸被人們遺忘,但還有一些傳統遊戲依然可在市場上找到,只是這些遊戲的器材已與舊時所用材料不同。

鄭巧庭說,傳統遊戲的製作材料已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

“例如,早年的七粒石,顧名思義使用小石子來玩遊戲,但如今是以內部包裹着米粒或豆子的小布袋來取代小石子。還有,舊時的陀螺都是木製的,但現在市場上所賣的陀螺都是以塑膠製成。”

“此外,挑竹籤遊戲如今已改成使用塑膠材料製成塑膠籤,不過遊戲規則依然一樣。即玩家將多支籤散落之後,在沒有觸動其他籤的情況下,使用雙手挑籤,成功挑出最多支籤的玩家最終獲勝。”

她披露,桌上遊戲如快樂家庭(Happy Families)、驢(Donkey)、老女僕(Old Maid)和Snap紙牌遊戲,還有棋盤和百萬富翁等等,迄今也依然廣受歡迎。

用雙手轉一轉竹蜻蜓,然後放手,竹蜻蜓就會飛起來了。

物質匱乏激發兒童創意 石子竹籤椰殼變玩具

鄭巧庭說,舊時物質條件匱乏,這也激發了兒童的創意思維,他們常使用廉宜材料,例如橡膠圈製成遊戲器材,或是在自然界中取材,如石子、椰殼、竹籤和相思豆等等都可“變成”玩具或“變出”好玩的遊戲。

“曾有前輩分享兒時的回憶時說道,當時他們都沒有錢買玩具,因此常約童年玩伴一起到河邊或溝渠捉打架魚,或是到戶外捉蜻蜓。他們也愛使用竹藤和玻璃紙自製風箏,並在風起時在戶外放風箏。還有使用木枝和橡膠圈自製彈弓,然後到戶外射鳥。”

鄭巧庭育有3名分別3歲、2歲和4個月大的孩子,自從為人母後,她便常陪伴孩子一起玩遊戲。

“我每次帶孩子到海邊時,就會找椰葉讓3歲的女兒和2歲的兒子坐在上面,由我拉着椰葉向前走,這時候,孩子們都覺得猶如坐在‘滑板’上,玩得不亦樂乎。”

“在檳城的海邊,隨手都可以找到椰葉或椰殼。椰葉也可通過手作編製成玫瑰和蚱蜢,椰殼則可當成保齡球來玩。只要動一動腦筋,在自然界中隨手都能取材創造遊戲。”

鼓勵父母長輩陪孩童玩遊戲

過去兩年,許多家長因冠病疫情擴散而居家工作,因此,他們在這段期間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也比較長。有許多家長因此向鄭巧庭反映,想要找回兒時的傳統遊戲,以便能與孩子一起玩。

她舉例說,家長可與孩子一起玩馬來播棋和七粒石等遊戲,而此舉除了有助加強親子關係,同時也可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算數能力、邏輯性和創意思維,並可從中發掘孩子的強項,例如運動潛能和藝術天賦等等。

“我們也鼓勵樂齡人士與孫子一起玩遊戲。有些長者會因很久沒有玩傳統遊戲,需要時間熱身。當他們一投入其中,就會玩得不亦樂乎,感覺自己變年輕了。”

她說,小學課本也有介紹一些傳統遊戲,因此,有些教師熱衷於參與其中,並在體育課上引導學生一起玩遊戲。

玩「過河」學溝通 判斷 玩「七粒石」悟「捨就是得」

童年時,鄭巧庭最愛玩的遊戲是“過河”。

“‘過河’是一個講究團隊精神的遊戲,需要10個人一起玩。兒童能從中訓練溝通、判斷和領導能力。”

她認為,傳統童玩不只是遊戲而已,過程中也傳達了人生哲理。她還記得,她剛開始學打陀螺時,練習逾百次才掌握其中訣竅,這也讓她領悟到,唯有抱持不放棄的信念,才能掌握玩遊戲的方法。

“許多兒童在遊戲過程因遭遇挫敗而容易產生放棄的念頭,於是,我鼓勵他們從遊戲中學習箇中的道理。”

她以七粒石為例說,在遊戲過程中,若手中無法握住太多粒石子,那就放開部份石子,即使如此也未必就是輸家,因此,兒童能從這遊戲中學習到按部就班行事,以及“捨就是得”的哲理。

黃廷治:凡是遊戲最終都會定輸贏,更重要的是兒童能從遊戲過程中有所學習。

幼時拔野花野草放罐裡煮 孩子玩手機影響親子關係

五腳基童玩館館長黃廷治也是90後,來自玻璃市的他幼時除了與各族兒童一起玩遊戲,也因當地鄰近泰國,所以常與泰裔兒童一起玩。

“我幼時與住在同一村子的各族小朋友,每逢傍晚5時就不約而同到巷子裡一起玩遊戲。大伙兒原本互不相識,卻因在一起玩耍而變成要好的玩伴。”

當時,他與玩伴常一起玩“吃肉”遊戲,即站在格子外的玩家用椰子丟向格子裡的玩家,站在格子裡的玩家則拼命閃躲,免得被椰子丟中。

“‘過河’也是我與玩伴最喜愛的遊戲之一。當時沒有手機和電腦遊戲,我們也沒有錢買玩具,於是就用空罐子設計遊戲。有時會到街邊拔野草和野花當成‘食材’,將之放入罐裡‘烹煮’,就像是在玩家家酒遊戲。”

中學畢業後,他到檳城升學,並在學院與同學分享童玩時發現,來自不同州屬的同學幼時所玩的遊戲名稱雖然一樣,但是規則略有不同。

“還記得讀幼兒園時,馬來同學教我玩馬來播棋。不過,我在學院時卻發現來自不同州屬的同學玩馬來播棋的規則並不一樣。”

他加入童玩館團隊後,曾回到家鄉玻璃市推廣童玩,而他也對玻璃市迄今依然保有純樸的風土人情,以及當地兒童依然熱衷於玩傳統遊戲的現象感到欣慰不已。相比之下,在城市長大的兒童因承受學業和考試的壓力,因此對參與傳統遊戲並不熱衷。

他發現,城市中的家長都比較注重孩子的學業,很少陪孩子玩遊戲,而小鎮的家長則會與孩子提及傳統童玩。

“若家長欲與孩子良好溝通,那就應多陪孩子玩遊戲。反之,若家長長期任由孩子玩手機,那麼,親子關係將因雙方缺乏互動而受影響。”

他說,凡是遊戲最終都會定輸贏,但更重要的是兒童能從遊戲過程中學習到哲理。即便在遊戲中輸了,並不表示從此就是輸家,而應從失敗中學習,反省所犯的錯誤並加以改善。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