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約報導 +攝影 \高寶麗
每一次外出購物,你會帶多少個塑料袋回家?5個10個甚至更多?這些帶回家的塑料袋最終命運又如何?小的隨手丟入垃圾桶,大的變成垃圾袋,用一個大垃圾袋裝另外幾個小垃圾袋?
可曾想過,塑料品也可以擁有二次生命?Hara Makers透過各種技術讓塑料品獲得重生價值,讓它變作錢包、背包、圍裙、塑料盆等有用物品,在這一切努力的背後,也間接讓貧困家庭婦女接獲工作增加收入,一舉兩得。
所謂塑料袋重生的做法,是將3張裁剪好的塑料袋疊在一起,隔紙以熨斗將3張塑料袋熨燙融合成厚塑料片,然後以手工方式裁剪塑料片,縫製成有用的錢包、背包等物品。
此外,民眾經常用作打包的塑料盒也經過打碎、融化重塑,變成杯墊、吊鉤等新產品,讓市面上氾濫的一次性塑料命運大變革,最終覓得歸處。
話說得容易,執行起來卻是有一定難度,例如不同厚度的塑料袋在熨燙時難以粘合,無法具體瞭解塑料袋或塑料盒是否摻雜其他雜質等等,這都是在發生狀況後,需要即時解決的問題。
當一個個塑料袋或盒子經過加工變成一個個精美的再生物品,與此同時也間接協助貧困婦女獲得收入,是大家樂見其成的美事。
Hara Makers發起人王美玲和徐麗昀早年以服務吉隆坡街友為導向,在新冠疫情期間發現很多失業者走上街頭尋求物資援助,“我們尋找解決方案,甚至替他們找工作,但成效不理想。”
開展多方面計劃
有一次,王美玲閱讀到荷蘭一個關於再生塑料的報導,內容講述了如何將塑料溶解後製作成杯墊、磚塊等不同產品,“我突然萌生念頭,在我們的街道上 ,不是塑料袋和塑料盒氾濫成災嗎?這正是我們不必花錢又隨手可得的資源呀!”
在當時,他們獲得一筆泰國基金會頒發的經費,於是展開多方面計劃:先發動街友友善回收計劃,呼籲街友撿拾塑料品清洗後交過來,她們以高價向街友收購,再則請來馬大工程系配合特製一台融化塑料機器,着手生產產品,與此同時她們也先行研究,看看能夠把塑料變成什麼。
這是一條環保加扶貧之路,既然全心投入就必須讓它成功到底,王美玲和徐麗昀分別在家裡探索手上的塑料到底最終可以變成什麼?
這一路走來成績不俗,產品生產出來了,社區扶貧計劃也略有成績,但未來的路還很長很遠。
她們指出,無論塑料垃圾最終變成什麼產品都不是解決塑料品氾濫的方案,要一勞永逸解決必須從根源着手,也就是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唯有這樣,才能讓塑料垃圾遠離地球!
重塑技術簡單 人人都能掌握
徐麗昀在尋找答案時,曾把保麗龍放進烤箱試圖溶解,結果保麗龍發出的惡臭令她立馬關掉電源逃離現場,“保麗龍以高溫溶解會發出有毒氣體,家人也被嚇壞了,立馬逃!”
王美玲則是把塑料袋剪成條狀,搓揉成“麻繩”,編製成一塊布,“一整天下來才做出一小捆的繩子,編織出書本大小的塑料布,太不符合經濟效益了。”
一次又一次的研究和試驗換來教人喪氣的結果,最終她們在網上找到答案,就是以熨燙方式將塑料袋熨出類似布的材質,再縫製成其他產品。
“這是比較容易也是可以掌控的技術,參與者都能輕鬆掌握。最後決定從這裡出發,慢慢往其他產品延伸,也就是現今大家看到的產品。”
看看塑料垃圾變什麼?
高價購塑料品 街友找回自我價值
這一路走來,Hara Makers秉承着“Hara”,也就是“原”的精神前進,“這是一位街友取的名字,Hara回歸到原來的境界,今天的塑料危機是因為我們還未醒覺,若可以回歸原點,地球就會更加清新。”
這是一項全方位計劃,一方面讓街友收集在街道上漂流的塑料垃圾,再以比市價高的價格收購,“市場價大約是50仙至80仙一公斤,我們是以5令吉跟街友收購,行動的意義不在于錢的多寡,而是讓街友們肯定自我價值,他們並不是被社會遺忘的一群。”
把垃圾收集好,整條街道看起來也乾淨許多,塑料垃圾獲得妥善處理而不被埋在垃圾填埋場,繼續其生命旅程。
“單親媽媽、B40群體婦女也參與此計劃,她們把塑料袋熨燙好,裁剪好,再縫製出各種產品,例如小錢包、背包、腰包、書包、鑰匙圈、帽子、圍裙等等,賺取收入幫補家計。”
迄今總共培訓出超過50名婦女參與此計劃,在彈性的工作情況下,也讓她們感覺工作的意義。
各守崗位獻力 分門別類加工
塑料產品生產線一氣呵成,大家站穩工作崗位將目標完成!
首先,街友在街道上收集塑料袋和塑料盒,清洗乾淨後交過來。
隨後義工根據塑料質地進行分類,“塑料袋以材質和顏色分類,或是以功能性來分類,例如米袋是同一類,麵包袋同一類,塑料盒則是以它的編號進行分類,不同的號碼功能不同,融化點不一樣。塑料蓋則是以顏色作分類。”
最後是加工改造的工序。塑料蓋子會被攪拌成顆粒狀,放入機器融化後注入模具,壓出的成品包括陀螺、小花盆、杯墊等等;塑料袋則是熨燙後再加工,變成各類包包。
“把塑料垃圾變成有用產品是我們的目標,其背後意義是讓大家透過手上的工作找到自我價值,同時,也讓參與者的生活有了與人的聯繫,讓他們有機會接觸普羅大眾,成為社會的一份子。”
7月升熱氣球 推展醒覺運動
Hara Makers多年來積極籌辦大型活動,提高大眾對塑料垃圾危機的醒覺,加入對塑料垃圾說“不”的行列!
2020年,利用976個塑料袋熨燙出4米乘2米的巨型國旗;2022年利用寶特瓶裝置出一棵7米高的巨型聖誕樹;今年配合兔年到來,以塑料垃圾製作巨型兔子燈籠,此外還做成馬來粽。
在即將來臨的7月,一個巨型的塑料袋熱氣球即將升空,“我們目前在全馬宣傳這項活動,並且讓公眾一同參與熨燙塑料布行動,把心願寫在塑料布上,最後熨燙成一個25米,大約6層樓高的熱氣球,推展零塑料垃圾醒覺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