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護理專題】醫院設傷口護理組 助病人早痊癒少痛苦

(關丹訊)衛生部於2010年在醫院設立傷口護理組,並由醫生主導,護士或其他醫務人員協助。
由於每年獲得撥款,該組得以引進先進的傷口護理儀器,同時增加對醫務人員的培訓等,因此可以幫助病人儘早痊癒、減少副作用或惡化,達到緩解痛苦的目的。
傷口護理(wound care)在醫藥領域已形成一門專科,許多國家的醫院都會設立這門專科,提供各種受傷病人專業的護理。
引進儀器培訓醫務員
關丹中央醫院骨科傷口護理組主任李勁彥醫生(Dr Lee Chin Yen)在英國畢業和實習後返回大馬,希望提供這方面的專業服務,不過,他稱,傷口護理在大馬仍是一門不普遍,且未受承認成為獨立的專科。
他指出,傷口護理組在不同的國家由不同的醫務人員主導,有的國家以醫生為主導,而英國和大多數的歐洲國家則以受過傷口護理專業培訓的護士主導。在大馬,傷口護理是由醫生主導。
傷口護理還有一個在大馬較罕見的角色是足科治療師(podiatrist),專業為足部、腳踝和小腿問題的病人提供治療,但國內擁有此資格的人不超過10人。
“我國衛生部是在2010年在醫院設立傷口護理組,並由醫生主導,護士或其他醫務人員協助。該組每年都會獲得撥款和引進先進的傷口護理儀器、增加醫務人員的培訓等,讓更多人受惠。”
並非所有的傷口病例都必須轉診至傷口護理組進行診治,只有慢性傷口,意即4至6週沒有進展的傷口,或傷口太大,影響到其他器官的複雜性傷口才會被轉診至傷口護理組。
“傷口護理的主要目的是幫助病人儘早痊癒、減少副作用或惡化,還有減少病人的痛苦。”
他笑着說,傳統的傷口護理是“天天洗傷口”,所以病人會很痛苦,而且傷口未必會快速痊癒。現在則不同了,病人可以兩三天,甚至5天至1週洗傷口1次,加上先進設備和敷料的運用,病人的傷口不但可以很快痊癒,而且減少痛苦、縮短護理的時間,以便有更多時間和家人一起及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褥瘡佔傷口護理40%
傷口主要分成慢性傷口和復雜性傷口。他指出,在馬來西亞最常見的慢性傷口有壓瘡(pressure injury),又稱褥瘡,由於長期臥床,身體部位因長時間的壓力造成細胞組織損壞引起潰爛或傷口,常見發生在病人的臀部、頭部等。
“有的病人,如糖尿病、中風、老人失智、車禍受傷或一些背部神經損傷的病人,也會引起腳或腳踝的褥瘡。褥瘡在大馬相當常見,佔傷口護理的40%。”
他指出,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ulcer)屬於常見的褥瘡之一,其發生率佔褥瘡傷口的40%,主要因為糖尿病是我國常見慢性疾病,而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其中一個較嚴重的並發症。
在國外,褥瘡已成為一種可預防性損傷,有的醫院甚至達到“零褥瘡”(zero pressure injury incident)的目標,而大馬民眾缺乏對預防褥瘡發生的意識,以致許多病人往往在傷口惡化或晚期時才尋找治療。
仍有部分病人的褥瘡是無可避免的,例如一些病人儘管做好預防及降低傷口壓力仍有褥瘡的發生。如果褥瘡管理得好,大部分是可以避免的。
多學科團隊支援
診斷協調定治療先後
傷口護理需全方位或多學科的團隊進行治療,而傷口護理專科醫生則負責診斷、協調以決定治療的先後。
傷口護理涉及的學科包括內科、內分泌科、血管外科、心臟內科、骨科、外科醫生(進行預防手術)、飲食治療師、糖尿病教育人員、腳踝護理師(常見附在復健部)。
儀器輔助減疼痛惡臭
傷口護理是為了降低病發率和死亡率、生活品質、減少護理的時間、降低或縮短住院率等,進而減少治療成本。
李勁彥透露,以前的病人會很怕洗傷口,每當知道要到醫院洗傷口時就會感到痛苦,心裡感到壓力和有陰影,這是因為傳統的洗傷口或換藥過程會讓人想起“血淋淋”的畫面,例如使用紗布包紮傷口時,會緊黏在傷口上,稍微沒有耐性的撕下或拉扯時,就會都感到痛不欲生。
“現在的傷口護理已經截然不同,除了有先進的儀器輔助,還有各種功能的敷料,保護傷口免受外來物或細菌入侵之餘,也減少傷口因治療引起的各種不適,包括疼痛、液體滲出、惡臭等。”
有的敷料甚至不沾黏傷口,還可以吸收傷口流出的血水、膿液等,避免滲透出來弄髒衣服,讓人感覺舒服。
傷口大建議負壓治療
對於經常需要換藥、傷口較大、較深或許多液體流出的傷口建議進行負壓治療。
“負壓治療是一種傷口的輔助治療,通過儀器運用抽吸原理,把傷口和敷料之間的空氣抽空達到負壓或真空狀態,可促進癒合、避免感染及減少換藥次數及不適。”
當傷口在處於受控制的真空密閉環境下,傷口的滲液可以被抽空,有助於刺激健康肉芽組織生長,達至快速癒合的療效。
目前政府醫院提供負壓治療儀器租借,病人只需要付抵押金,完成治療後歸還即可索回抵押金。除了病人免除跑醫院換洗傷口的便利,對他來說,看診的病人減少了,醫務人員可以專注其他更需要的病人,而病人居家護理比舟車勞頓到醫院接受治療更開心。
通常,接受負壓治療的病人需時一兩個月讓傷口癒合,一旦情況有改善後,病人可以改用現代化敷料(modern dressings)或定時到診所換藥即可。
負壓治療的儀器24小時進行操作,而體機器體積小巧可攜帶外出,為病人提供了舒適感和便利。
骨科傷口護理組主任
李勁彥醫生
濕潤傷口護理
幫助癒合時間減半
傳統的傷口護理是傷口越乾燥越好,但現代傷口護理觀念不同,採用濕潤傷口護理(moist wound healing),
其實,傷口最好是不濕也不干,有利於血管新生和細胞增長,幫助癒合及復原。
研究顯示,傷口乾燥的癒合時間是濕潤傷口的雙倍,換句話說,濕潤傷口護理能夠把癒合的時間減半,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潮濕環境適合傷口生長
關丹中央醫院骨科傷口護理組主任李勁彥醫生(Dr Lee Chin Yen)表示,當皮膚表層細胞游移增生時,若是乾燥的傷口較易結痂,遇到結痂時,則皮層細胞難以移動,傷口癒合時間變長,潮濕的環境不容易結痂,最適合傷口生長。
傷口乾燥利於復原的概念是出自1962年的實驗,而濕潤傷口護理和現代型敷料的概念則是在1990年開始普及化,但大馬遲至2000年才獲得普及化。
一般市面上售賣的敷料有防水、滋潤功能,其實現代型敷料還有消毒殺菌功能的離子敷料(silver ions)、泡沫敷料(foam)、凝膠敷料(hydrogels)、薄膜敷料(films)等。
“一般人都可以購買和使用這些敷料,惟錯誤使用也會弄巧反拙,如錯誤診斷和用量不足可能引起細菌感染,不但浪費時間和金錢,可能造成無法逆轉或需切除術等更複雜的治療,所以,購買或使用前最好諮詢專業人士並做診斷。”
需病人家屬照護者配合
在我國,很多病人對傷口護理缺乏意識,往往在傷口惡化或晚期時才尋求正規治療,有的病人則尋求傳統治療、問神或巫術。
有的病人則是因為疾病不受控制,如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低或血糖控制欠佳等,導致傷口難以癒合。
不過,確實有少數病人,約10%至20%的慢性傷口難以痊癒,例如皮膚癌患者。如果傷口護理被忽略,後果就是傷口惡化、併發症、截肢,甚至死亡。
除了醫務人員,傷口護理很多時候也需要病人家屬或照護者的配合,才能更有效或加速傷口的痊癒。
他說,曾有一名病人車禍長期臥床,身上因此出現超過50多種褥瘡,經過與病人家屬的溝通和教導正確的傷口護理後,病人獲得細心照料,在短短一年後傷口已癒合,雖然病人無可避免還是要長期臥床,但生活品質隨着傷口的減少而感到更舒適。
傷口護理的主導醫生也常接觸緩和療護的病人,特別是晚期緩和療護的病人,但治療目標不是讓傷口癒合,而是通過減少疼痛、感染風險,還有減輕傷口的臭味來提高病人的適舒感和減輕病人的痛苦。
特別是癌症患者,他們的傷口不但無法癒合,而且會有滲液流出,很多時候還會發出一股難忍的惡臭,只要通過專業的傷口護理,加上各種輔助設備和現代型敷料的運用,就能有效減輕甚至讓傷口完全沒有臭味。
接受非正規治療致惡化
減低晚期病人傷口的惡臭不但可以讓病人感到舒適,病人家屬或照護者,甚至親友也會感到舒服,會有更多人願意上前探望和安慰患者。
“曾有病人尋找和接受各種非正規治療,情況惡化後才上門尋求治療,其實是血管阻塞,進行通波仔手術後,傷口很快就癒合。”
他指出,不是每個傷口都如一般人想像般簡單,因為傷口發生在身體不同的部位可能有不同的問題和診斷,例如血管阻塞、血小板問題等。
如果治療的第一步已經做錯,那麼,接下來的治療也無法做好。
長者無法剪趾甲一招輕鬆照護糖友不宜
許多長者因行動不便,無法修剪腳趾甲,使其變厚變形,容易感染,增加修剪難度。
建議修剪前觀察是否有傷口或黴菌感染,剪前先用溫水泡腳,注意安全和防止細菌感染。
許多老人家因體力衰退、行動不便,日常生活處處受限,連簡單的剪腳趾甲都無法做到,怎麼辦?醫師表示,老人家腳趾甲往往偏厚且變形,最好是請專業人士修剪較安全,剪之前先用溫水浸泡,讓腳趾甲變軟,剪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避免受傷,慎防細菌感染,進而惡化為蜂窩性組織炎。
趾甲過長易引發甲溝炎
老人醫學科主任黃柏堯說,老人家常因行動不便、身體不靈活或長期臥床,而放棄修剪腳趾甲,使得腳趾甲又硬又厚,且高達80%以上合併黴菌感染,導致腳趾甲增生快速,增加厚度又變形,甚至還會往甲溝內生長,增加修剪難度。建議老人家修剪腳趾甲前,先觀察腳趾甲有無黴菌感染或未癒合的傷口,若有傷口不應讓其持續惡化,修剪時應一併治療。
腳趾甲過長易引發甲溝炎、蜂窩性組織炎
黃柏堯指出,臨床上看到不少70歲的老人家,因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超過半年以上都沒有剪腳趾甲,造成趾甲過長至甲溝位置而引起甲溝炎,又因老人家傷口癒合速度慢延誤治療,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就醫時,甲溝處已出現紅腫、疼痛等情形。尤其臥床長者最常見,但不定期修剪,只會越來越難剪,許多老人家最後就放棄剪腳趾甲了。
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老人家剪腳趾甲確實相當不便,常因視力不佳無法看清楚、對準焦距,或腰彎不下去、手抖,而剪得太深引起甲溝炎,或剪到肉造成傷口出血,如此將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如果修剪受傷時,建議可以先塗抹創傷藥膏,但若紅腫疼痛等發炎症狀持續惡化、範圍擴大,或傷口一直沒有癒合,應速就醫治療。
泡溫水好修剪糖友不宜
“如果腳趾甲太厚難以修剪,雙腳可以先泡溫水,讓腳趾甲變軟。”黃柏堯強調,用溫水泡腳時,水溫應維持在30到35℃,不宜過燙,以防皮膚燙傷,也可以在洗澡後,腳趾甲變軟再剪,如果擔心老人家燙傷,用一般冷水浸泡即可,不需要使用熱水;剪腳趾甲時,針對太厚的趾甲應用銼刀磨薄,再使用剪刀處開口較大的專門趾甲剪,以便修剪且降低剪到肉的風險。
特別是糖尿病老人家,修剪腳趾甲時,一定要多加注意,黃柏堯及趙昭明指出,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家身體機能、末梢神經反應退化,對於高溫、疼痛等感知降低,容易燙傷卻不自知,用冷水浸泡即可;若不小心燙傷或剪出傷口、出血都不容易癒合,一旦變為慢性傷口,恐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必須提高警覺。
黴菌感染修剪一併治療
老人家腳趾甲太長,穿鞋子時走路時,可能因為擠壓出現異物感、疼痛感而影響走路功能,如果越疼痛越不想走,會使身體活動力下降,加速退化,黃柏堯提醒,家中有70歲以上長輩的子女,應多注意長輩的腳趾甲有無過長,如果幫老人家剪腳趾甲真有困難,應交由專業人士定時修剪,若腳趾甲因黴菌感染出現灰指甲也應加以治療。
文:李沈能《元氣網》